|||
杂说粽子——来历和形状
今日端午节,好些天以前,超市里便热卖粽子了。一年一度,这是粽子最畅销的时候,商家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的。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很古老的传统了。人们大多说是为了纪念屈原,当然,也有一些反对的声音。例如,闻一多先生就曾经说“端午那天孩子们问起粽子的起源,我当时虽乘机大讲了一顿屈原,心里却在暗笑,恐怕是帮同古人撒谎罢”。本文不去考证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只是说说粽子本身。
粽子,古人最早写为“糉”,粽字是糉的“俗字”。粽子又称角黍。最早出现粽子或角黍的文献恐怕在晋代。《太平御览》卷八五一引晋·周处的《风土记》说:“俗以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於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一名糉,一名角黍。”周处(236—297年)是晋代的大臣(著名京剧《除三害》说的就是他的故事),他生活的年代离开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大约有五百多年了。至于为什么五月五日及夏至日要吃粽子,周处没有说。
有人说最早在东汉·许慎(约58——约147年)的《说文解字》上就有“糉”字(见“百度百科·粽子”),那就是读书不用功的结果。《说文解字》上写得清楚,“糉”字是“新附”的。东汉的《说文解字》里边没有这个字。糉字是到了五代末或宋初出版时才增补上去的字,那时候,离开周处生活的晋代又过去近八百年了(实际上在《唐韵》中,就收录了糉和粽)。
在离开周处约200年以后的南朝·齐,齐武帝的儿子子良看到大禹庙里祭祀的食品很丰盛,就说:“大禹哀怜罪人表彰仁义之士,自己吃得简单而提倡节约,所以只要献一些日常服用之物和果品粽子,就足以表达虔诚的敬意了。”(《南史·齐武帝诸子传》:“夏禹庙盛有祷祀,子良曰:‘禹泣辜表仁,菲食旌约,服玩果粽,足以致诚。’”)这里的粽只是作普通的素食的代表。
在挨着南朝齐的梁代的神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中,才有了关于屈原与粽子的文字:“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泪罗水,而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简贮米,投水以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曲,白日忽见一士人,自云三闾大夫,谓曲曰:“闻君当见祭,甚善。但常年所遗,恒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叶塞其上,以彩丝缠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曲依其言。今世人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楝叶及五色丝,皆泪罗水之遗风。”这是第一次见到的关于屈原与粽子的文字,这时候,离开屈原投江,已经过了大约八百年之久了。
到了唐宋特别是宋代以后,关于端午节、屈原与粽子的记载、诗词才真正多了起来。
我猜测,人们食用粽子的起源应当很早。我年轻是带饭都是用铝饭盒的,更早几十年,用的是搪瓷制品。可以想象,在几千年前,这些金属制品尚未出现,而陶器又容易破损,那么,用植物的叶子包裹米饭,应当是一种简便而实用的方法。
粽子又称角黍,可见,粽子的形状,从一开始起,就是有角的。实际上,最早民间所做的粽子都是接近四面体形的,而我们小时候尚能见到在端午节时悬挂在身的一串用漂亮丝线缠绕的工艺品小粽子就是正四面体的。
《说文·新附·米部》说:“糉,芦叶裹米也,从米,㚇声”。㚇虽然是表声的,但也有一定的含义,㚇是鸟类飞行时拳起腿爪的意思。四面体的角黍,其“角”并不像牛羊的角那样伸展,而都是收敛的。
为什么粽子会做成四面体状的呢?原因很简单,用一个平面包卷碎物成立体,最容易的形状便是四面体。要好看一点、规整一点便是正四面体了。
记得几十年前,那时候没有什么塑料袋,商店里碎物的包装,大都是用旧书页、旧报纸或草纸包起来的。我们小孩子所吃的小食品,什么五香豆、炸黄豆、支萝卜、杨梅干、糖山楂片、瓜子之类的都被小商贩们包成如下图那样的四面体形状。当然,为了看上去把很少东西的包显得更大,四面体往往拉长了,两个角显得很长。
用竹叶、芦苇叶之类的叶片,来包黍米或粘米,最合适最简单的形状也是四面体。在草或线绳的帮助下,四面体能够捆扎得更为规整和漂亮,那便是接近正四面体的形状。
当粽子被裹成近于正四面体的形状后,各个面上的角都是锐角。只需要用最少的线绳便可以使四面体不至于散开(过去用于捆扎的甚至只是一根草)。当里面的黍米浸水并受热而膨胀的时候,由于所有的角都是锐角,包裹黍米的叶子所受到的力都化为对叶子纤维的拉伸力,只要叶子仍然保持四面体形状,粽子就不容易散开。线绳在这种情况下主要只是起到维持叶子保持四面体形状的作用。
正四面体是可以用最少捆扎而保持包裹不散的形状,其他形状都需要更多的捆扎。这是一个自然的性质。
最早的粽子,大概就是简单地裹进了黍米(后来是糯米),那就是“白水粽”。为了容易煮烂、煮黏,于是就放在灰汁中煮。吾乡苏州至今有“灰汤粽”之名,不过我小时候已经不放在灰汁中煮了,而是放少量碱面,其原理与灰汁是一样的,只是简便一些罢了。这些传统的“灰汤粽”和“白水粽”就都是近正四面体形状的。
随着往粽子里放肉类等“馅料”,肉块较大,但是还需要被糯米所包裹。这样的粽子,倘若还包成正四面体,就要包的很大,一方面是占地方太大,还显得过于“憨”,所以,便包成了长形的四面体,像过去女人的小脚(现在说起来好像有一点儿恶心,不过过去就是这样说的,称“小脚粽子”),甚至如老式枕头的形状(不是如今流行的从西方学来的枕头),又好煮、占地方又小。这对于商家特别有意义,因为他们要加工很多的粽子,要讲究制作的成本。这就是经济的力量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15: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