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学科知天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yperchaos 交叉学科知天下,从兰州理工大学起飞。

博文

合作下共赢与恶性竞争下失利 精选

已有 8439 次阅读 2020-10-11 11:30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生意场上让合作伙伴首先受益是一个公司长远发展的基础,掠夺性的合作本身就是一种欺骗行为,没有哪个合作伙伴吃亏两次后还会选择和你合作的。

      科研成果申报科技奖励强调研究成果的系统性和创新性,对于多数大团队来说,研究方向比较宽,从时间尺度上也能体现成果的系统化,在撰写成果申报书的时候容易选择代表作来展现团队成果的相关性和层次性。对于多数科研个体户来说,可能研究成果比较散,在申报科技成果奖励的时候难免出现凝练不足,主体内容的关联性不足,因此,需要一定的周期来培养深度实质性合作。

       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结果已经通知到相关申请人,虽然NSFC网站还没公开查询,但每年都是相似的结局,有道是几家欢乐几家愁。一些学校在官方网站上公布了本单位2020年度获得NSFC项目的数量和经费总额,获得资助的申请人兴奋了两三天又回到正常工作模式,毕竟获得了资助只是开始,项目计划还得认真执行和完成。没有获得资助的研究人员难免沮丧一段时间,反复阅读同行函评意见,想着怎么改进申请书质量来寻求2021年的资助。一些单位则已经开启全面动员,要求没有在研和非限项的教职人员积极准备2021年NSFC项目的申请准备。2020年对SCI论文成果评价和绩效认定实现了全面阻击,在淡化SCI论文贡献权重的岁月,项目和科研经费在各种考核和绩效认定中的权重比例进一步加大,新的一年NSFC常规项目的竞争申请会更加剧烈。对于西部落后地区,多数研究人员是可以申请地区科学基金项目和一些联合基金。对于比较大的研究团队和那些具有竞争力的研究人员,申请NSFC常规项目的命中率相对是比较高的。

      而对于一些研究基础比较薄弱的科研农民工,转变策略,积极开展多方面的合作联合申请是一种有效策略。十多年来坚持为NSFC评审各类常规项目,平均每年评审20多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评估项目申请人研究团队的时候体会到实质性合作和深度合作的重要性,临时性拼凑申请书的研究队伍的负面作用。一些单位强调申请项目的数量,要求符合申请条件的高级职称人员和博士学位青椒全员申请,这种要求实际上是一种买彩票心理作怪,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团队合作,都想当项目负责人都想当老大^_^。另一种情况就是申请成员互相加入对方的团队成员,如果研究方向相近那么可能会导致申请书被送达到同一个评审人,比如张三,李四,王五互相交叉加入到彼此基金申请书团队里,而这三人研究方向相近,其申请书可能同时被相同的专家评审,在5个不同评审人评估后导致这三个申请人得分都比较分散,丧失了参加会评的机会,这种情况下要避免在同一个学科代码下投递申请书。

   从历年NSFC资助的一些数据可以发现一些规律:

  1,张三,李四同时独立申请地区基金,都没中,来年张三和李四合作只提交一份申请书然后中了,次年李四和张三合作提交第二份申请书也中了。

 2,王五在发达地区连续申请面上项目不中,王五找了非发达地区的刘八,以刘八为负责人王五作为参与人来申请地区基金中了,然后王五给刘八单位以合作模式划拨了一定额度经费,皆大欢喜。

 3,都处于非发达地区的赵四和马三合作申报了面上项目,也中了。

      又到了申报硕士学位点和博士学位点的时间,一些单位全面动员,要求没有博士点的二级学院积极开展学位点的申报。实际上,目前没有硕士学位点和博士学位点的二级学院是有历史原因的,其实就是师资力量不足,达不到硕士和博士学位点的基本要求。那么在申报的时候,要充分凝练各个方面的力量,不能全面铺开。在强调交叉学科的大方向下,把学院内部和学校内部的相关资源凝练和整合起来,确保满足基本申报条件的前提下突出学科的特色和亮点,特别要强化基础学科的交叉合作。

    项目申报,科技成果申报,学位点申报都要全面突出合作精神,体现学科交叉融合和新特色。

    真诚合作,前瞻性合作才能共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0980-1253957.html

上一篇:不忘初心,继续做好科学研究工作
下一篇:EPJ ST Special Issue: Complex Bio Rhythms 无出版费的专题稿件
收藏 IP: 61.178.245.*| 热度|

8 郑永军 徐耀 杨正瓴 黄永义 李焰东 陆仲绩 赵彦 孙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8 01: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