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学科知天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yperchaos 交叉学科知天下,从兰州理工大学起飞。

博文

专题稿件是提升期刊影响的兴奋剂吗? 精选

已有 6884 次阅读 2019-8-20 11:45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无论期刊分区还是影响因子多大,每个期刊都有固定的读者群,这跟美食街上的排挡经营差不多。极少数期刊的投稿实行编委推荐和邀请制度,不接受作者的自由投稿。而绝大多数期刊是采用作者自由投稿为主,适度开设编委推荐绿色通道模式。通过传统自由投稿模式的稿件被编辑部受理后都是要经过标准的模式,管理编辑形式审查,如重复率,是否一稿多投,是否有显著的硬伤和错误,初审通过的稿件才会被分配具体的学术编辑进一步评估。一些学术编辑会直接拒掉一部分稿件,有些编辑则是全部送审编辑部形式审查通过的稿件,然后根据审稿人的细致意见来评估是否给予修改机会。从学术权限来说,低段学术编辑无权直接录用稿件,必须依据至少2个正面审稿意见来推荐给高阶编辑或主编来录用。对于高阶学术编辑和主编来说,可以直接录用一些特别突出的稿件,但高阶编辑几乎很少使用这个权限,因为推荐就要承担更大的风险。

      虽然每个期刊在稿件评审过程中都强调稿件的创新性,客观来说,对于绝大多数期刊和绝大多数稿件来说,稿件基本都是平庸的,哪有那么多的创新?如果真的太创新了,可能找审稿人都有很大的困难的。所谓的创新总是极少数稿件贡献的,也是多年以后才能判断这个稿件是否真的创新,是否引领了这个领域,是否实现了理论突破和方法更新,或者是否颠覆了现有的理论和结果。所以,每个稿件所说的创新,仅仅是该稿件评审人眼界和知识背景下的创新,是否真的创新需要时间来检验。

      每年的期刊引证报告对于出版社和学术编辑来说都是一种考验和挑战,如学术编辑推荐发表的稿件2年甚至4年都没引起同行关注和跟进引用,也许这个稿件当初就不该推荐发表。期刊引证报告得分太低,必然会抑制潜在优质稿源,也会降低审稿人参与审稿的积极性,也会降低作者的荣誉感。

      因此,探索期刊优质稿源和可靠审稿人就非常关键。

     在实践环节,一些期刊开始邀请一些名头大的研究人员来为期刊组织稿件,让某些名头大的课题组负责人担任客座编辑来为期刊组稿,也接纳一些自荐的研究人员来担任客座编辑组织专题稿件。实际上这种模式是利用了小圈子文化效应,一般牵头的客座编辑会立足自己的学术圈来吸纳投稿,并撰写review稿件。从最终效果来看,一些期刊的专题稿件是成功的,但多数期刊的专题稿件因为缺乏持续性也导致期刊的引证得分很不理想。其实,主要原因是这些专题负责人的实际影响力和名头并不匹配造成的,是因为圈子固化和自我娱乐造成的。

      实际上,还有一类期刊主要以专题申请制来组织稿源,这里有两个代表期刊。

   1)The journal EPJ - Special Topics. 这个期刊的模式比较有意思,任何研究人员都可以向该期刊编辑部申请组织专题。拟担任专题稿件的客座编辑首先向编辑部提交专题申请,包括拟征集的稿件的内容范围,拟邀请投稿作者的稿件题目摘要和作者基本信息。编辑部审核通过后就可以在期刊网站开通专题投稿,作者在系统内投稿选择对应的专题编辑即可,原则上推荐的审稿人至少是3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的优点是稿件发表免费。

   2)Complexity. 这个期刊曾经创下4.6的影响因子,吸纳了太多的国内投稿,最大特点是每篇出版费2000美元。这个期刊的发展可以给拟创刊的研究人员启示,先组织几个核心成员来连续投稿,期初稿件数量比较少,在核心成员的积极努力下,少量稿件产生非常高的引用,然后就影响因子爆棚,从而吸引更多的投稿。从审稿环节来看,这个期刊审稿还是非常规范和标准的,甚至是非常严格的。除了接受自由投稿外,主要还是以各个地区研究人员自愿自荐承担的专题稿件模式为主,国内很多应用数学、信息和控制领域的研究人员积极参与了这个期刊系列专题的组稿,稿源也很充足,期刊平台宣传也很给力。

     这两个期刊的类似组稿模式都是基于客座编辑的学术影响力,实际上浏览这两个期刊系列的专题稿件,可以发现有几个固定的研究人员以客座编辑身份频繁为该期刊连续组织不同方向的稿件。专题稿件对期刊的引证是否有实质性贡献,主要在于客座编辑的视野和学术小圈子的力量。

      国内一些英文期刊也在学习国外一些期刊组织专题稿件的模式,对于学术编辑和管理编辑来说,也要不断增强专业知识和文献检索知识,对申请和拟邀请的客座编辑实际的学术影响力要有准确的判断,了解每个领域的学术力量分布,不能唯帽子,要反对纸老虎。期刊编辑也要多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多和一些的学术研究人员交流,多个方面了解学术江湖的力量。也许,天龙八部里的那个女角王语嫣的技能值得学习,这美女自己不会武功,但却能准确识别各个门派武功,知道谁是真正的老大。另一方面,看看艾斯维尔旗下期刊和一些专业学会的期刊,动辄几百甚至上千的学术编辑,其实期刊没有那么多的投稿,为什么那些具有一两百学术编辑的期刊的引证得分和影响因子一路飙升,我想出版社和管理编辑最明白其中的道理的。那两个典型开放存取期刊有6000-8000学术编辑却效果不好,为啥呢?人太多了,没啥成就感也难以体现某个编辑的贡献罢了。

    专题稿件是强心剂和兴奋剂,也可能是毒药,这取决于谁来打针和注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0980-1194395.html

上一篇:穷人中了彩票
下一篇:科研成果传播有效性的思考
收藏 IP: 60.13.10.*| 热度|

9 郑永军 蔡宁 杨正瓴 黄仁勇 王启云 王从彦 孙颉 周春雷 信忠保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1: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