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学科知天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yperchaos 交叉学科知天下,从兰州理工大学起飞。

博文

科研成果传播有效性的思考 精选

已有 6943 次阅读 2019-8-20 22:08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对于研究人员和伪研究人员来说,有标志性的研究成果并被相关领域快速传播真是幸事。实际上,绝大多数所谓的研究成果是不能直接转化的,以专利授权来说,掌握了专利申请窍门的人每年搞十几个授权专利易如反掌,看看周围如雨后春笋般的专利代理公司以及不厌其烦的电话专利推销就知道这个市场很大,虽然很多专利没有实际的市场价值。俺自己经常接到电话推销专利,从这些专利代理公司的营销人员语气来看,当老师的人需要科研分,所以他们可以提供帮助让老师们弄到科研分,完成考核。无论俺以什么理由拒绝,这伙人过段时间还会打电话过来或者换个电话继续打,和俺的同事交流这个事情才知道大家都是营销对象。

      无论是实用新型专利还是发明专利,最终的目标是定位于市场,实现专利转化并为企业带来利润。有兴趣的网友可以查证下自己单位每年授权和申请的专利数量,再对比下本单位期刊论文的数量,真是一山还比一山高。所以在反对唯论文下,对重复申报低层次专利的审查也会越来越严格。比如,某人每年申请十几项专利或者已经授权了几十项专利却从来没有一项成果转化,那么在统计其授权专利时绩效点数可能要打折扣。

     期刊论文,特别是国际期刊论文作为基础研究传播的最有效载体和媒介,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全世界每个领域的资深研究人员,伪研究人员和科研菜鸟每天在不同期刊出版成千上万的文章,同时有更多的稿件被同行认真评审或者假装评审。那么,如何有效增强自己科研成果的分享范围和关注度呢?

   1)每篇稿件和论文都在首页打印所有作者的电子邮件,并标记唯一通讯作者。

     把所有作者电子邮件都显示在论文第一页,这体现了每个作者的真实贡献。对于读者来说,便于多种渠道联系到作者课题组和合作者询问相关问题。对于编辑来说,也可能在谷歌多个数据库查证拟指派审稿人的前期出版信息,有效指定审稿人。对于每个作者来说,也增加被谷歌搜索到的机会,便于被同行检索。

  2) 适度自引自己近期相关已出版的论文,这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而是自信

      对于学术编辑来说,拿到主编指派的稿件首先会查证稿件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的科研记录如曾经发表的论文。如果作者在参考文献里引用数篇和本稿件最相关的文章,给编辑的第一印象是这个作者是有发表记录的。否则,学术编辑要在SCI数据库和谷歌引擎下比对投稿作者前期的发表记录,对于生瓜蛋子来说其可信度一般比较小,而对于有良好发表记录的团队,根据蔡宁博士提出的论文马太效应,学术编辑在初审过程会增强信任感。 另一方面,在参考文献里着重引用近期相关论文,还有一个作用就是给学术编辑和潜在审稿人澄清本稿件不是一稿多投,也不是重复发表,因此,要在引言里特别强调本稿件和前期工作的管理和区别。否则,一些审稿人在数据库检索到作者前期类似的工作大概比对下题目或摘要就可能粗暴的下结论说作者是重复投稿,这就中枪了。

     和一些网友讨论,部分网友认为自己的投稿中引用自己前期的文章有self-promation的嫌疑。俺已经在几个期刊积极扮演学术编辑的角色近五年,为这些期刊裁决了近1500篇国内外作者稿件,俺认为作者适度的自引是没毛病的,是客观的科学态度,也是坦诚佐证本稿件和前期工作的相关性和区别,是科学的态度。如果刻意回避自己前期相关的论文则是欲盖弥彰而已。

  3)在稿件参考文献里把重要参考文献的通讯作者邮件列上。

    按照稿件出版流程,每篇稿件都是要经过同行评审。在稿件非常多的情况下,每个学术编辑指派审稿人就是一个耗时的事情。艾斯维尔旗下有些期刊不要求推荐审稿人,有些期刊要求作者推荐5个审稿人,某些期刊的学术编辑为了省事会直接给作者推荐的全部审稿人发出审稿邀请,或者采纳作者推荐的四个审稿人,然后编辑随机指定一个审稿人,希望通过增加审稿人来降低评审作弊和放水的几率。所以,作者在投稿的时候,可以把支撑本稿件的关键参考文献里通讯作者的电子邮件列上,这样便于编辑准确核对该参考文献的作者是否适合评审你的稿件,这样就节省了稿件初评和寻找审稿人的时间。

  4)建议学术编辑把自己稿件送审4个以上的审稿人。

      每篇文章最早的读者是学术编辑和审稿人,审稿人阅读和评审你稿件的时候也是认识和了解你的过程。再结合以上第二条款,就可以明白每篇稿件为什么要引用几篇自己前期的相关文章了。这种情况下也是作者的一种宣传和推销,审稿人在参考文献里看到相关领域系列研究工作,估计会可能追踪和跟进,如果你的工作真的有趣的话。一些作者和我交流,说最头痛编辑把自己稿件送很多审稿人,希望送2个就好。问题是如果2个审稿人意见出现了相左,多数情况下学术编辑为了求稳就会干掉你的稿件,即不愿意麻烦也不愿意给你辩解和修改的机会,拒了最保险。当你的稿件被更多审稿人评审就增加了修改录用的机会,也增加了展示和宣传自己成果和思路的机会。

    从辩证法角度看,一鸣惊人的特例是个案,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还是要体现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逐渐进步。多读书,多看文献,多思考,多动手,多交流,多分享才有助于成果的传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0980-1194498.html

上一篇:专题稿件是提升期刊影响的兴奋剂吗?
下一篇:公共网络平台师生交流预防挖坑的思考
收藏 IP: 61.178.245.*| 热度|

20 蔡宁 杨正瓴 王崇臣 王从彦 申传胜 卜令泽 宋威 李晓姣 郑永军 王恪铭 姚伟 鹿露露 朱晓刚 周浙昆 吴斌 查尔斯沃思作者服务 陈理 孙颉 梁才 曹建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7: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