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网博客平台今年很给力,8月16日基金资助的官方消息一发布,科学网博客陆续推出几个关于基金资助分类信息的博文,这些博文给研究人员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信息。一些公众号也推出了各个单位资助数量和金额的排行榜,一些大学在网站首页也发了官宣,公告本单位今年基金立项多少项,金额多少,后面打call和跟帖的欢呼一片片,XX威武。
实际上每年科研经费的主要部分还是集中于那些单位的,也是集中于那些研究团队及其分支。有兴趣的网友可以搜索下40岁以下拿过3个面上项目,或者40岁以下青年地区面上拿过5个的,45岁以下拿过6个面上(包括青年基金)的人,看看全国范围内这样的人有多少?有兴趣的网友可以搜索下你们领域那些频繁获得基金资助的人,看看这些人取得的科研成果的影响力和数量是否和国家给予的经费资助相匹配。估计搜索到一些名不经传却拿了多次经费资助的人会让我们吓死。
对于重点大学的研究团队,连续获得项目支持基本上是常态化,也是没有什么悬念的。而对于落后地区虽然有地区基金的申请机会,但获得资助的难度也是比较大的。
一些学校在主页对基金资助的大幅度官宣以及群众的欢呼,实际上是因为这些单位获得基金资助的数量和比例太少了,也反映了这些单位的教职人员获得基金资助的难度非常大,习惯把获得基金资助和科研水平高划上了等号,普遍认为只要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就是科研能力强,科研成果多,科研信誉高。实际上,科研项目的立项有很多因素,获得资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基金申请书写的相对好,仅仅是获得那有限个评审人的同意而已,这和稿件评审差不多一样的道理,至于评审人和申请人是否真正存在利益冲突也就无从考究了。也有网友调侃到,反正大家做的都是平庸的研究,虽然可以假装自己的研究高大上,同意给谁资助没有实质性的区别。 因此,总有网友质疑,一般获得资助的申请书都是被认为具有显著的创新性,那么这些获得资助的人最终取得的科研成果是否真的具有创新?是否存在多头交账和挂羊头卖狗肉糊弄交差现象?这也是我处理稿件的时候为什么反对一个稿件挂一大堆国家基金资助号码的原因。
对于拿基金不会有悬念的研究团队,连续拿到经费支持是常态化的事情,一般都不会官宣,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对于大肆宣传的团队和学校,说明获得一次经费资助太难了,还得继续努力,在各个方面多努力。实际上,每年基金资助发布消息都是少数人的狂欢,多数人的一声叹息。拿到经费做不出成果是一种悲哀,拿不到经费无法继续探索也是一种不幸。实际上,很多基础研究即使没有经费资助也是可以开展的,相比那些需要高能耗和高污染的研究,没有获得资助也是一种幸运。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21: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