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史所到清华大门,只用了10分钟;从大门到新斋,用了40多分钟……所以进门的时候,讨论会已经开始了。
讨论会的背景见
蒋老师的博文。形式很有趣,台湾学生和大陆学生交替演讲、交替点评,其间穿插着老师和其他学生的点评。坦白说,对于科学技术哲学、科学社会学方面的讨论,我总是很难“进入剧情”。因为专业人士做这样的研究时,总是会重点讨论某一个维度,刻意弱化某些维度。但是我总是怀疑他们所讨论的这个维度是否是最重要的、是最具决定性的?这样想着,我就会走神……也许我的思维方式更适合做历史,而不适合做哲学吧。
由于现场的时间非常紧张,所以我当时没能提问,只是记下了精彩片段。
今天几个题目中,刘可同学的《传播媒介对公众理解“上火”的利用和误区——以“王老吉”为例》似乎人气很旺。他的一个中心观点是,厂家出于商业目的,无限制无原则地宣传“上火”概念。这个题目与“牛奶”话题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我觉得作者可能高估了传播媒介对于公众的影响力,或者说低估了公众自身的判断力。因为作者忽略了目前饮料市场的一个大环境:高糖、防腐剂、碳酸饮料、奶制品层出不穷的质量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一款纯植物配方的饮料自然迎合了人们对于天然、健康的向往。我觉得“植物配方”可能才是其真正优势——这种趋势从目前的化妆品市场也能看出来。
柯云皓同学的《台湾犬猫喂食法争议研究》很萌,概括来说,就是“目前猫猫狗狗的营养学方面的研究很弱,而且基本上是受大公司Hills的控制”。刘兵老师的一句话点评:“从前没有什么幼儿营养学,但小孩子也能健康成长;现在的幼儿营养学已经很发达了,但是小孩子的身体好像也没比从前更好。所以猫猫狗狗需要更好的营养学知识吗?”至于“受大公司的控制”,我悲哀地想到,Hills对于小猫咪小狗狗,不就是像孟山都之于我们吗?
宗棕的《高士其科普作品的意识形态烙印——一项科普文本的隐喻分析》是我今天最感兴趣的题目。她对文本的技术分析很好。而我之前写过一篇
《周作人散文中的博物学》,与之有些交集。那个年代,匕首投枪派的“左翼科普”成了科普主流,但是实际上还有一条“科学传播”的暗流——周作人的小品文。他向大众介绍了法布尔的《昆虫记》,介绍了吉尔伯特的《塞尔彭自然史》,他还提出植物命名混乱的问题,还提出“支配着国民的,主要是道教(太上老君派的拜物教)与萨满教的(巫术)狂热”,他甚至还提到动物保护……但是,从来几乎没有人把周作人的作品与“科普”联系起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09193-622621.html
上一篇:
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下一篇:
恐虫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