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wnshowe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awnshower

博文

我以为只有小说中才有这样的人:“三无教授”请辞领导

已有 4824 次阅读 2012-5-31 10:26 |个人分类:儒林外史|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海南大学, 硕导, 张江南, 赵仲牧, 阿袁

      今天早上看到电子版《中国青年报》上的一篇文章:“三无教授”请辞硕导。看着看着,就想起阿袁小说《子在川上》。
 
        阿袁写了很多以高校女教师为主角的小说,她的文字,既有对知识分子的工笔一般细腻的描摹,又有漫画似的对人性细微处的嘲讽、挖苦。有人评价,她的小说混合了钱钟书,张爱玲和王安忆之长。我觉得如果她写一篇长篇,应该可以算作中国版、女性版的《小世界》。《子在川上》(《十月》2011年第1期)是她为数不多的(我所见几乎是唯一)以高校男教师为主角的一篇小说。这篇小说中的男主角苏不渔是中文系的一名教授,颇具“魏晋风骨”。本来只愿安静地看书、讲课(且在学生中具有最高的人气),但最终还是因为和现存的制度,学术风气格格不入而落得“鱼死网破”,这位教授最终被流放到系资料室当管理员。
 
        而中青报今天登出的新闻,就是一位现实版的苏不渔。(需要说明的是,文科和理科性质不太一样。对于科学家而言,“申请课题”是一个褒义词;而对于人文学者而言,“申请课题”的褒义色彩似乎没有那么强。)以下摘录一些片段:
 
    这个“从没给自己放过假”的文艺学博士一直都是学校教学工作很多的人。一周他要上十几节课,从本科到硕士,横跨中文系、美术学院和外语学院。从2006年至今,他带了6届11位研究生,其中3位毕业生论文获得校优秀,1位获得省优秀。
 
    “‘通告’本身已经从官方否认了我。不能先羞辱我,再给我开恩,让我感激涕零。”他事后引用清华大学法学院许章润教授的说法来描述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从制度性的羞辱到日常性的羞辱”。
 
    在他看来,学术绝不能作为权力掌控的东西,用项目经费做诱饵,用计件工资式的考核做罗网,把大学教师在学术和思想上应有的自由和道义担当扼杀殆尽。
 
    其实,这位曾师从赵仲牧等学者,经历过系统性学术训练的博士、副教授并非没有能力拿课题、发论文。每天,他的邮箱充斥着来自各种学术期刊的“邀请”,只要支付一定发表费用,“把一个想法扩展成一篇文章发出去,太容易了”。而发了文章,又能接到新的课题,再用经费支持发表,就形成了“循环”。
 

    他也熟知申请课题的流程:“从项目指导书中找出成功可能性最大的‘热点’,最好联合‘强势人物’,把申请书写得像模像样,跟学校科研处搞好关系,并让评审‘大腕儿’知道你是谁,基本上就成功了。”说着,他结合海南当地的具体情况,随口就点出好几个研究的大热门。

 

    只是他偏偏不愿意这么干,默默对抗着,并和一些“同道”约定,不申请“无聊的课题”,不攒“无真正学术内涵的文章”。

 

    2003年,他创办“大樗树下”学术网站,发布收集、整理来的学术资料。网站最火的时候,文章的阅读量一天可以达到两三万。广告商和买主都找过他,“我见过不少学术网站和金钱沾边之后就变味甚至垮掉”,他舍不得。

 

    每天,他都会在博客上贴出自己最新的原典翻译和读书笔记,少则几千字,多则上万字。除了“颈椎疼得动弹不得”的时候,阅读、写作和研究都从未间断。

 

    张江南翻译了英译本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伊壁鸠鲁现存的所有文字、马可·奥勒留《沉思录》六章、德文版的康德《判断力批判》美的分析前两个契机、荷马《蛙鼠之战》、《古希腊罗马警句》近百篇等。许多译稿他都加上了自己的注释。

 

    每周六晚上8点到11点,他沏茶、布凳、准备糖果点心,在家中书房为学生举办学术座谈会。来者皆自愿,交流无边界。刻着《陋室铭》的顶灯发出暗暗的光线,笼着四壁皆书的小房间。(这个情景简直比小说还超现实

 

      很多学生坚持参加,认为“比课堂上学得更多”。甚至有其他专业、其他老师指导的学生也前来求教。

 

    直到毕业后,王玲依然会每周回到这间小书房。在张江南的指导下,她完成了20万字的硕士学位论文,并获得省级优秀。得知导师“请辞硕导”之后,她说,“没有比我的导师更像硕导的硕导了。”

 

    对于张江南的“申请”,王小妮称:“在这个利益链条中,你不和谐,当然要被踢出去。”在她看来,大学制度的毒素已经进入老师“一个眼神,一个示意”的日常之中。不过,当“介入很深的学术状态后,学术赋予张江南力量,让他敢于反抗”。

 

    赵仲牧先生是让张江南引以为荣的老师,每年他回云南老家都要为先生扫墓。去年,陵园里阳光灿烂,他独自站在墓前感慨万千。“迄今为止,我的做人、为学、教书,都是对先生不完美的模仿”。如今,对着老先生的照片,隔着生与死的界限,他依然坚定地相信:“若是先生在,一定会支持我。”

   
      我觉得,我就像《子在川上》中的朱小黛:没有恃才傲物的资本,也没有无欲无求的境界;内心仰慕苏不渔这一类人的才华,但是在姿势上又得谄媚地迎合他们所不屑的制度和习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09193-576909.html

上一篇:舌尖上的科苑食堂
下一篇:最后一课,六一快乐!
收藏 IP: 159.226.79.*| 热度|

15 陈永金 林涛 刘进平 赵凤光 边媛媛 陈小斌 武夷山 曹文得 乔贝贝 王桂颖 许再福 钟海峰 刘波 zhoulong laojiu99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5: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