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才上科学网不久,上传博文的有些功能尚不熟悉,前面几次出现了不会上传和插入图片问题,只会插入文件,因此有两个博文留的是下载文件的链接,不方便。于是产生了写一个“图说我国空气污染”博文的想法。后来经过网友指教,学会了插图,又学会了修改文件。因此已经把前面两个需要插图的博文整理修改好了:“北京的
PM2.5,灰霾或雾霾(续2)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09047-506742.html ”和 “北京的PM2.5,灰霾或雾霾(续3)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09047-507133.html”,已经直接可以看到图片了。
原计划再写一个“图说”的博文,看来也没有必要了。只在下面上传几个觉得有用,可补充的图,以支持观点。其它图请参阅上面提到的两篇博文。
(1) 关于什么是“一次污染”什么是“二次污染”的问题,画了一张简图,上面并不完整,但希望能说明主要问题:二次细粒子(PM2.5的重要部分)、光化学烟雾、酸雨和灰霾的来源;控制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应当有不同的方式。
(2) 网易发现者169期引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布的PM10和PM2.5全球浓度分布图,并叠加了各国机动车拥有量超过200万的城市,旨在说明,机动车对PM2.5的贡献比对PM10的贡献大;同时说明,“法国巴黎大区空气质量检测所发布结果表明,即使汽车保有量大,通过合理的治理,空气质量仍能维持在相对较好的水平”。但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想,这张图恰好说明,机动车数量多的城市和PM2.5浓度的空间分布相关性甚小,或者说,即使要像北京、上海、广州这样机动车多的城市,要多少个填在京津冀,才能形成PM2.5污染如此红褐色?发达国家超级城市也许控制有效,那些第三世界的超级城市,也对汽车尾气控制,比北京上海广州严格,因此没有红褐色的结果?
网易发现者叠加图的PM2.5部分
把主要大城市突出表现一下
(3) 曾经把多年,每日国家环保部发布的城市API实测数据全部下载,选择八大经济区的主要城市,计算年平均API值,画成时间变化曲线;用同一尺度作图,放在地图上,以便在各经济区内比较。该文章发表于2009年在长沙召开的环境科学会议上,应当在论文集中。该图说明:尽管几乎都是PM10为主要污染物,但各地空气质量基本上都在持续改善;同时说明,在经济发展、自然条件和环境管理不同的背景下,我国城市空气质量,基本上是西北差,东南良好。应当说是我国这些年环境治理的成效。发现灰霾和PM2.5污染严重的同时,也不能抹杀已经进行的努力和已经达到的成效。
(4) 突然发现的现象:那张PM2.5浓度分布遥感图已经在“北京的PM2.5,灰霾或雾霾(续)”中使用,但比较一下我国环保部发布的2010年酸雨污染状况图:PM2.5污染严重地区主要在长江流域以北,但严重酸雨区却恰好在长江流域以南。这样的几乎“反相关”说明什么问题?自然,我国北方土壤碱性,扬起颗粒结合雨水使pH值高,因此雨水不酸,甚至碱性。但这不等于北方排放酸性污染物少。而且,“两控区”中,酸雨控制~SO2排放总量控制以此为依据,会不会是造成现今PM2.5在北方地区严重污染的政策性原因?“两控区”政策是否应当重新考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21: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