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绍自然杂志新载重要文章:蓝柯团队在武汉两家医院检测气溶胶
4月27日,《Nature》杂志网上预刊武汉大学蓝柯教授等人文章,题为“Aerodynamic Analysis of SARS-CoV-2 in two Wuhan Hospitals”(《武汉两所医院的新冠病毒气溶胶动力学分析》)。这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章,研究工作是新冠疫情席卷世界以来,第一次在疫情严重时段,病人密集的两家医院内外,针对气溶胶携带病毒的情况,进行实地检测和分析。
在新冠疫情防控中,病人呼吸和咳嗽产生飞沫,医护人员进行吸痰、插管等临床救治操作时也可能遭受患者产生的大量飞沫的影响。这些飞沫蒸发后会留下凝结核,是微米级以下的气溶胶,可能造成病房和医院房间和设施的持续污染。公众因普遍缺乏对气溶胶科学知识的了解,对这种 “防不胜防的空气传播”,感到焦虑和茫然。蓝柯团队的检测结果说明实际发生的情况符合世卫组织提出的预警和建议的防控措施。也证明了中国和武汉市在严重疫情时段和病人高度集中的医院内外,所做的防控措施是有效的。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271-3
武汉大学新闻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enqRUHuGo4k46nfexydSuQ
这两家医院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和武昌方舱医院。从网上查到以下信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是武汉市主要医院之一,截至3月15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本部院区累计收治新冠肺炎患者514人,东院区累计收治1476人。武汉市从2月3日起建设方舱医院,到2月22日,共建成16座方舱医院,到3月10日全部关闭。武昌方舱医院设立在洪山体育馆,是最早建设的三家方舱医院之一。2月5日建成,深夜开始接纳病人。到3月10日关闭,累计收治患者1124人,累计出院833人,累计转院291人。
蓝柯教授等人的研究的现场检测在2月17日到24日,以及3月2日两个时段进行。检测地点是:
1) 病人区:人民医院重病监护室ICU和CCU,有通风;方舱医院工作站自然通风,移动式病人厕所,厕所间内没有通风。
2) 医护人员工作区:人民医院医生办公室,医护人员通道,以及饭厅;方舱医院更换保护服房间(空气过滤器),医生办公室、会议室(有通风)和仓库。
3) 公共区:人民医院室外,进医院预检站。以及武汉大学商店等;方舱医院药房。
以三种方式采样:
1) 气溶胶采样器,采集3微米以下细颗粒物;
2) TSP(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s~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采集100微米以下的全部沉积颗粒物
3) 微型冲击式分级采样器(miniature cascade impactor),利用空气动力学原理,对颗粒物同时进行5个粒度范围的采样:> 2.5 μm, 1.0~2.5 μm, 0.50 ~1.0 μm,0.25~0.50μm 和< 0.25 μm。
检测结果是:
隔离病房和有通风的病房里病毒检出的浓度很低,但在方舱医院移动式病人厕所里有升高。大部分检测的公共区域内测不出附在气溶胶上的病毒浓度,但在检测的两个人员较集中的地点可以测出,认为可能有带菌者出现。在医务人员区曾测出有较高病毒浓度,并在亚微米和超微米气溶胶上出现峰值,但进行严格清扫后,很快降低到测不出来。实验结果表明,病毒能够随气溶胶传播,但室内通风,空旷场地,严格清扫,以及对移动厕所消毒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病毒浓度。
补充看法:
1、 这一研究十分重要。实验结果证实了在病房和医院区域会产生带病毒的气溶胶传播问题。这些气溶胶都是和病人发出的飞沫相关,传播的范围有限。留治上千新冠病人的医院如此,其他地方的医院如果能严格实行防控措施,并适当做好个人防护,因为气溶胶传播病毒受到感染的问题是可以避免的。
2、 实验人员应当补充气溶胶及其空气动力学概念的认识。中英文标题都有缺陷;除冲击式分级采样仪外,研究并没有涉及气溶胶的空气动力学状态或过程。
3月8日武昌方舱医院内景(武汉市洪山体育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5: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