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人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in

博文

三十五岁后的科研 精选

已有 7842 次阅读 2016-4-8 04:06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创造力, 科研, SCI, 精力, 三十五, 三十五

感觉写论文,搞科研,和自己的精力有关系。精力充沛的时候,才愿意去阅读、去撰写,才有创造力,特别是写新内容。我一般早上的时候,或者,下午睡觉起来的时候,才愿意去写东西。如果精力跟不上,读起来都没劲,更别说去写了,尤其是创造性的产出性做工作。

人过了三十五,创造力真的可能颓了。主要是精力跟不上了,而且分散精力的因素增加了许多。比如教学、家庭。而且单从科研来说,通常做各种类型、不同方向的科研,研究领域和方向通常呈现分散趋势。精力下降,而且不能集中,积极因素下降,消极因素上升,此消彼长,让个人的创造力远不如从前,而且呈急剧下降。

我认识的朋友,过了三十五岁的,很少自己写论文还和以前一样的,产出基本上都呈现明显的颓势。也有一些产出多的朋友,要不是天赋异禀,要不就是科研思路策略性转变。从自己写论文,转为指导学生写。发表论文多的,往往是项目经费多和研究生多,每年产出几篇SCI论文,往往是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换来的。

过三十五岁之后,精力不行了,但是经验比以前丰富了,理解能力和学术判断力上来了。但是,往往对论文更加世故和功利主义,写论文往往存在动力不足、好奇心不强、自我诋毁败劲的现象。很多论文,感觉写起来没劲,做起来没动力,放弃舍不得,就这样不死不活的耗着,内心充满了内疚感和自责感。

其实,即使自己头脑清醒,充满激情的去做一篇论文往往也需要消耗大量的时精力,投入无数个日日夜夜。从观测取样、测试分析不说,单纯的写成一篇论文,然后投稿和修改,整个过程都是个细活,需要耐心,消耗大量的意志力,很多时候都有崩溃的感觉。而且,论文从无到有,是一个需要自己反复思考,不断自我认识的过程,一切谈何容易。

我觉得明智的策略是,采用粗暴的手法快速、高效的写出来,不要拘泥于细节,更不能追求完美,只讲求一气呵成、酣畅淋漓、荡气回肠。写完后立马投出去,等待评审人的意见,这时候,甚至有回味无穷、意犹未尽的感觉。这就像战场上士兵扔出去拉开引信的手榴弹,快速甩掉手里的烫手山药,或者,甩掉身上的沉重包袱,这种事情不能想得太多,要快刀斩乱麻,迅速抽身,长痛不断短痛,否则,自己会越陷越深,轻则影响心情和生活质量,重则弄不好会得抑郁症,一辈子就交待这里了。但是,这种态度也有问题,违背了科研的严谨性,成了急躁、冒进的粗劣事。

将论文整的利索后,快速投稿出去,从中解脱才有机会做更多的事情,做更多有意义、有趣的事情,生活才能充满正能量和乐趣。拖延的代价是牺牲了很多机会,影响了心情,导致生活质量下降,职业生涯的彻底失败。所以,事不宜迟,宜快不宜慢,可慢不可站。

如何能快速出手呢。首先是自己对论文的思路要清楚。一篇论文里面,需要几个图和表,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将图表做好后,然后,进行简要的解释。然后,就是从几个方面对结果进行讨论。弄完这些之后,论文也基本上就成型了。不能贪多求全,更不能追求完美,只需要大致知道什么结果,结果是确定以及肯定的就行了。

第二是找位学者合作开展研究工作,让同行敦促这自己,推着自己前进。年龄大了,懒惰是必然的。但是,年龄大了,自尊心往往也上来了。有个人不断地提醒自己,也算是对自己的监督和鞭策。这样会促进论文从无到有,从有到发表的周期。而且还能收获友情和知己,这是多好的一个事情啊。

第三是合理利用时间。要根据新常态下,个人的精力每天的律动规律,开展不同的科研学术活动。每天早上的时候,或者,自己一天具体清醒有干劲的时候,一定要多写、多看论文。如果不在状态,就多做一些数据分析工作,做一些图之类。当然,将初稿打印出来,从纸的文字上开展研究,往往比电脑上开展更有效率。电脑是个双刃剑,往往看新闻、听歌、聊天,五花八门,太分散注意力,降低工作效率。俯首读自己写的文字,很多问题和缺陷,往往是一目了然的。

总之,年龄大了,写篇论文不容易了。好汉不提当年勇,要承认自己老了,不如从前了。要接受不中用的自己,尽量的做好每项科研有关的事情,要宽容和接纳一个不完美,但真实的自己。每天焦虑、焦急、内疚、自责等负面情绪,都不解决问题。还不如将节奏放慢一些,让自己快快乐乐的享受生活,让生活快乐多一些,幸福感多一些。工作不是生活的目的,而幸福才是我们生活的意义所在。我们又不是天才和超人,只是与普罗大众一样,有缺陷、有弱点的普通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8729-968598.html

上一篇:十七年前写给她的一封信
下一篇:给年轻导师的二十条忠告
收藏 IP: 64.134.173.*| 热度|

24 许培扬 喻海良 徐晓 王毅翔 黄永义 徐令予 白龙亮 李斌 朱志敏 王启云 章成志 黄仁勇 苏光松 戴小华 毛秀光 高建召 曹俊兴 陈南晖 陆泽橼 张云 fighting110 htli biofans Leviyf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8: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