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般而言,一个地震区的强震震级越大,需要的孕震空间越大,即区域越大;孕震区域的边界可以非发震断裂作为控制条件来识别,必须用理论检验划分的孕震区域是否正确。
以前,许多地震科技工作者没有这样的概念,总以具体的发震断裂“说事”。例如汶川地震后,就有学者说“2008年汶川8级地震发生之前,成都和龙门山地区有历史记录的2000多年以来没有发生过7级以上强震”。因此认为汶川Ms8.0级地震的发生令人吃惊,不可思议。
其实强震往往是在孕震区域内,多条活动断裂相互作用的最终产物,虽然最后是沿着一条活动断裂(带)发生的强震,但与其它活动断裂的“协同作战”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一个8.0级的地震的发生决非偶然,在其所属的地震区内,历史上肯定发生过多次7.0级及以上事件。
实际上,除极个别的情况外,大地震的孕育过程都依赖于多条活动断层或多个断裂带的相互作用.如果仅考虑龙门山断裂带的孕震效应,其在历史上确实未发生过7.0级及更高强度的大震,而一个8.0级大震需要积累32个7.0 级大震对应的能量才能发生,这需要我们建立孕震尺度的广义概念,需要更为宽广的视角理解大震的孕震范围.
龙门山断裂带周围在历史上多次发生不小于7.0 级的强震,没有这些强震的参与,无论如何汶川8.0级大震也不能发生.原理上,孕震岩体累积的能量应等于释放的能量,汶川大震若是个孤立事件,会违反世人公认的能量守恒原理.显然,汶川大震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它应与孕震区域范围内的所有地震活动性事件有关.
在我们[1]划分的“汶川地震“孕震区域内,曾先后发生了如下不小于7.0级的强震事件:1713年9月4日茂县叠溪M7.0级事件,1933年8月25日茂县叠溪Ms7.5级事件,1976年8月16日和23日松潘—平武Ms7.2级双震事件.这些强震位于龙门山断裂带附近,与汶川8.0级大地震一起构成了一个强震集中的椭圆形区域,基本上对应着该孕震区域内由隆起带及龙门山断裂带中间部分所构成的“弓型”区域.这也从地质构造上说明2008年前的历史强震与汶川大震是相互联系的,不是独立事件.
我们对中国历史强震的回溯性预测分析表明,没有一个强震的发生是“偶然和不可思议”的。世界上自然现象的发生都不可能是“偶然”的,都是必然的结果。认为“偶然”其实并不偶然,不过是你没有找到其本质规律罢了。
参考文献
[1] 秦四清,薛 雷,徐锡伟等.川滇地区未来强震预测与汶川Mw7.9级地震孕震过程分析.地球物理学报,2010,53(11):2639~2650.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3: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