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sqhopeiggcas 天马行空,寻求真谛

博文

博客访问量800万随感:我思故我在 精选

已有 11872 次阅读 2021-10-30 16:25 |个人分类:热点关注|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不知不觉间,我的博客访问量已近800万了。趁着今天下午稍有空闲,就写篇随感吧,反正迟写不如早写。

笛卡尔说过一句名言:“我思故我在(I think, therefore I am.)。”不同的人对这句话有不同的理解。以我的拙见,一个正常人若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则往往被别人所左右,导致自己无从判断是非,也难以为社会发展助力,这几乎无异于行尸走肉。

知识分子是特别爱独立思考的群体。每位知识分子每天不思考某事儿,或者思考没有收获,八成会处于没着没落的状态;一旦思考有了收获,会觉得自己的生存有价值,生命有力量,生活有希望。

思考,可能产生转瞬即逝的思想火花。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不同人的思想不可能完全一致,这就是独特性。独特的思想火花,不管是否有价值,应及时记录存档,毕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我觉得写有条理的文章是存档的好方式,即通过撰写文章,可把零散的信息系统化,把粗浅的认识深刻化。写好的文章,若适合在博客上发表,没必要藏着掖着,分享之供网友们质疑讨论是共赢选项。此外,个人博客应聚焦于几个主题,不宜太发散,且体现理性精神和营养性;否则,即使博主撰写更多吸引眼球的博文,到头来也不会被别人记住。

我参加会议、应酬时,不少人士夸我博文写得好且富有营养,能引领地质灾害物理预测学术研究,唤回科研初心,启发别人的深层次思索。我总是回应说一般一般,尚需更上一层楼,让人家多提宝贵意见。其实,我从未想过也不想成为靠炒作起家的网红——那是细思极恐的事儿,而想当科普地质灾害机理、分享科学研究方法、解析科研评价政策、弘扬科学精神与倡导原创的排头兵。若干年后,如果我的某些观点仍被大家认可和传承,甚至仅记得“锁固段”三字,则心愿足矣。

有人说,世界上有两大难事儿:其一是把你的想法装进别人的脑袋,其二是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腰包。对后者我想都不想,对前者确有些浅见:只要你的想法符合逻辑自洽原则且有强壮证据支持,哪怕与过去的认识截然不同,哪怕让别人没面子,慢慢地会得到大家的认可;这个过程或许较长,前行者需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后进者跟上来。

每个人的学识、修养和境界不同,所以看待学术问题的角度和深度不同,这就会导致对同样的问题有不同的看法,这也是引起争议的本质原因。鉴于此,辩论双方应客观面对争议,理性交流,厘清争议的渊源,给出自己的实在证据(可靠的观测数据、实验数据等可作为证据,不宜以文献结论和名人名言作为证据),以理服人。即使认为对方在胡扯搞笑,亦不可居高临下、火冒三丈、固执己见,应以谦听则明、求同存异的态度泰然处之,实在不行可“搁置争议”;等以后双方的认识提高了,则可能达成共识。

我注意到不少网友提出自己的观点时,缺乏相关基础知识背景,未按基本物理学原理并结合切实的证据论证之,漏洞百出。其对别人的质疑或置之不理、或强词夺理、或胡搅蛮缠,极力想维护自己的认识,这皆不是科学的态度。每个人的认识都有局限性,正所谓“偏信则暗”嘛。是啊,本着开放、包容、理性的态度面对质疑,无疑可纠偏方向、规避陷阱、少走弯路。

在科学探索之路上,知识分子经长期深度思考可能把一连串想法有机整合形成学术思想。知识分子正确的学术思想,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也不是。知识分子正确的学术思想,只能从思想实验、科学实验和实践中来。所谓正确的学术思想,也就是揭示了某种事物本质之道的思想。诚然,知识分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也就是学术思想形成过程中,要着重调查分析,要聚焦剖析机理,要落实实证研究,还要以奥卡姆剃刀律为指导以尽快拨云见日找到相对真理。

确实,我思故我在,对知识分子更是如此。显然,更多的有益思考,更能促进我们对大千世界的理解,更能为科技发展注入活力,更能为人类社会发展带来勃勃生机,更能体现知识分子的价值。这就是我写这篇博文的目的所在。

相关:

博客访问量600万随感:写博文与做科研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245723.html

博客访问量700万随感:知识分享与科学传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287630.html



博客感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310132.html

上一篇:为学术会议突出学术性支几招
下一篇:科研突破:大道至简
收藏 IP: 59.109.145.*| 热度|

36 杨正瓴 聂广 孙长庆 李文靖 武夷山 贾玉玺 檀成龙 曾杰 王启云 晏成和 曹俊兴 黄荣 张学文 郑永军 胡泽春 孙颉 黄安年 马鸣 王延宁 杨顺华 董铭涛 孟利军 王恪铭 彭真明 李毅伟 石晓燕 毛善成 宁利中 周忠浩 张坤 苏德辰 吴国林 杜永军 徐长庆 周春雷 郁志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9: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