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sqhopeiggcas 天马行空,寻求真谛

博文

为学术会议突出学术性支几招 精选

已有 15355 次阅读 2021-10-26 13:48 |个人分类:建言献策|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举办学术会议的目的,是便于同行进行学术交流、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开拓思维、开展实际合作等。然而,在长期“五唯”的影响下,太多的学术会议已经严重变味,已几乎沦为某些大咖表演作秀的舞台,某些普通科研人员“跑圈子”、“拜码头”的社交平台,某些科研人员之师门活动的“TLTV”,等等。确实,目前同行参会真正抱着学术交流宗旨的不多,反而抱着混个脸熟、刷存在感、叙旧扯淡、旅游观光等愿望的不少。

为拨乱反正,让学术会议突出学术性,我提出如下建议:

1、缩小会议规模,会议应围绕一个具体明确的主题

大规模的会议往往流于形式,不便于参会者进行深度学术交流,以至于其难以从中获益,故应尽量压缩会议规模;再者,会议主题不应太发散而应聚焦于制约学科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以便于参会者围绕之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从而挖掘出关键问题、提出可能的破解之法与厘定未来研究方向。

2、不设主席台,开幕式时间不应超过10分钟

不少学术大会布设主席台让大咖和领导就座,这人为设置了不平等交流的篱笆,应予取消。会议组织者还通常邀请某些大咖和领导,在开幕式上发表正确但基本无用的讲话,挤占了参会者本该用于学术交流的时间,如有的会议开幕式甚至超过30分钟,这令参会者恼火。鉴于此,应大幅压缩开幕式时间,以不超过5分钟为宜,最多不应超过10分钟。

3、主旨(特邀)报告应少而精,且留给参会者足够的时间讨论

不少同行与我一样有同感,那就是不少会议,为充门面常邀请某些大咖做主旨(特邀)报告,其做的报告往往以空泛、散乱、陈旧等为特点还经常超时,镇不住场子,引不起参会者的兴趣,或让人昏昏欲睡,或让人交头接耳,或让人去会场外溜达。因此,为让参会者有所收获,会议组织者应本着不唯资历而唯能力的原则,本着不看“帽子”而看创新性贡献的宗旨,邀请那些创造力强劲的科研人员做主旨(特邀)报告。例如,某些长期战斗在第一线的科研人员,有较丰富的多学科知识积累,能洞察学科前沿且视野开阔,善于凝练关键科学问题,科研能力超群,有的已做出或即将做出重要的原创性工作,这都是不可多得的学术财富。其做报告时,往往聚焦某一具体明确的关键科学问题,以思路清晰、逻辑性强且富有激情的方式,讲述有趣的连贯科研破案故事;听其报告,不仅是一种享受,而且能启迪思维,甚至有醍醐灌顶之感。当然,在同等条件下,要把做报告的机会多给予“青椒”,以利于其新思想的传播和个人的成长,毕竟学术发展需要后继有人。

每个报告做完后,要留给参会者足够的时间质疑讨论,以充分达到学术交流之目的。这样,人人都参与,个个有收获,事事皆走心!这才算是一场圆满的学术盛会。

简言之,学术的本质是创造和创新,故真正促进新思想与新知识产生、交流与传播的学术会议,是大家所期待的,也是大家所欢迎的。因此,学术界应倡导开小型精品会议的新风尚,让纯粹的学术充盈会议,让实质的学术交流成为会议的主旋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309536.html

上一篇:在后SCI时代科研人员亟需提升创造力
下一篇:博客访问量800万随感:我思故我在
收藏 IP: 59.109.145.*| 热度|

44 贾丙辉 黄永义 李文靖 武夷山 杨金龙 钱磊 沈兆勇 周阿洋 王恪铭 李万峰 文玉林 晏成和 左小超 王超杰 张晓良 张坤 吕健 曹俊兴 杨正瓴 钟定胜 帅凌鹰 徐长庆 路鑫民 杨雅辉 郑强 冯兆东 高友鹤 房苗 王飞 曾杰 胡泽春 雷洋 武杰 籍利平 孙志鸿 雷宏江 李万春 牛凤岐 李晓瑜 苏德辰 郑永军 谢煜 彭振华 闫保旭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21: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