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sqhopeiggcas 天马行空,寻求真谛

博文

博客访问量600万随感:写博文与做科研 精选

已有 14835 次阅读 2020-8-10 08:37 |个人分类:建言献策|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博文, 科研

今早起床一看,我的博客访问量已突破600万了。此时,写点什么略表纪念呢?嗯,还是写点有营养的干货好,就以“写博文与做科研”为主题开张吧。

记得有朋友问我:“博文写多了,会不会影响科研呢?”我答曰:“每个博主的情况不同,不可一概而论。就我而言,写博文与做科研已融为一体,两者是正反馈的关系。”

我们知道,突破或解决任何科学难题,需靠研究者独立、另类的深度思考找到正确途径才能实现。研究者在不时的思考中,每天冒出N个想法是常事儿,有时会为某个别出心裁的想法兴奋不已。为不让这种想法“随风飘散”,我通常的习惯是:撰写简短文章理顺思路,以评估初步可行性。

养成笔耕不缀习惯大有裨益,因为写作过程也是对想法的进一步梳理和加工过程。有时在脑海中觉得缜密且可行的想法,写到中途时洞察到隐含的逻辑链中断,难以为继。为此,需再度深入思考,还得查找资料佐证,以探寻中断的根源,进而架起论点与论据的桥梁。简言之,通过撰写文章,可把零散的信息系统化,把粗浅的认识深刻化。写好的文章,若适合在博客上发表,没必要藏着掖着,发出来供网友们质疑讨论是共赢选项。

因为博文是公开分享的,这就对其逻辑的严密性、证据的无偏性与行文的清晰性有了一定要求,因为没有人想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久而久之,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科研和表达能力就会有质的提高。

此外,发博文也是为了便于听取网友对自己观点的看法——批评和建议,以改进和完善自己的研究工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短板和认知缺陷,通过和网友们交流,一定程度上能取得“兼听则明”之效果。

去年,我在哈尔滨参加某项目论证期间,遇到了武汉岩土所某研究员,他说:“我看您的博客久矣,觉得您2016年以前写的博文总体一般般,但以后总体博文质量以及对地震的认识有一个大的跃升。”是啊,自2016年起,随着我对科学、岩石破裂机理、地震等认识的快速提高,觉得自己的创新和表达能力发生了脱胎换骨般的变化,其体现在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深刻、逻辑更加严密、证据更加充分、表述更为顺畅易懂等方面。这与我坚持写博文密不可分。

要快速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除多学科知识积累、悟性、灵感和交流外,读科学史也很重要。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读科学史,可略窥科学创造活动之门径、领悟科学大师“非凡一念”塑造科学之路,并可启迪后来者优选科研进阶通关之策略、成攻坚克难之豪杰。鉴于此,建议博主们多写科学史方面的博文,以让网友们受益。

在此,我衷心感谢众多网友的关注和科学网编辑的帮助;也衷心希望更多的博主能把写博文与做科研有机结合,奉献更多更好的博文与网友们分享,以共同促进知识积累和更新速率,为国家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博客感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245723.html

上一篇:从居里夫人的抱怨谈起
下一篇:青年才俊要自觉提升自己的创造力
收藏 IP: 59.109.153.*| 热度|

62 郑永军 檀成龙 武夷山 张忆文 曾杰 雒运强 李升伟 汪育才 张占辉 张学文 秦占杰 刘立 邝宏达 张阳阳 王安良 赵志宏 晏成和 董铭涛 杨正瓴 张士宏 蒋新正 孟利军 贾玉玺 王庆浩 徐长庆 黄永义 李毅伟 穆仕芳 程少堂 李陶 黄玉源 杨金波 高铭 孙颉 代恒伟 白龙亮 任文龙 王俊杰 韩玉芬 张鹰 黄河宁 吴晓敏 信忠保 国际科学编辑 王林平 季丹 张国宏 史仍飞 王帅 马臻 王启云 郁志勇 姬扬 徐耀 吴斌 彭真明 陈永 李士成 李得建 李鹏晖 张坤 xqhu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3: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