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物理学家梶田隆章【1】生于1959年3月9日,今天是他62岁生日。在此,遥祝他happy birthday。今天一早,我在某微信群看到一篇文章《无心插柳获诺奖的梶田隆章》,读完后觉得意犹未尽,于是又在网上查阅了有关他的一些材料,整理成此文,以期对大家的科研创新有所裨益。
2015年,梶田隆章因“发现了中微子震荡,证明了中微子具有质量”与阿瑟·麦克唐纳分享诺贝尔物理学奖。看到这里,估计不少吃瓜群众们会问:“他是怎样做科研的?又是如何获得获奖的?”看完以下简介和简析,或能“窥一斑而知全豹”。
1、以好奇心而非功利心做科研。刚刚获知自己得诺奖后,他在东大校园举行的记者会上一时语塞,称现在脑中一片空白,不知说什么好。努力平静下来后,他说【2】:“自己所从事的这项研究,不是那种马上会有什么用处的研究;用好听的话来说,则是属于拓展人类认知地平线,或者说是满足研究者好奇心的领域。这样纯粹式的研究能获如此关注,非常高兴。”
好奇心,是人们认识世界的起点,是探求新知的内在渴望,更是基础研究的原始冲动和活力所在。因为有好奇心存在,人类认识世界的维度才会不断拓展;有好奇心指引,才可能有 “一念非凡”的灵感闪现,某个闪现的灵感或许能突破现有的认识边界,成就人类认识世界的飞跃。
2、科研动机,是科研人员通过研究真问题且进而做出新发现/新发明,获得的成就感、自豪感和愉悦感;从纯粹的科研动机出发,才可能登上科学高峰领略一览众山小的美妙。他在围绕“中微子震荡的发现历程”进行主题演讲时谈到【3】:“整个过程充满辛酸和艰难,但是也让我非常快乐;科学研究是一个令人惊喜的东西,值得追求;很重要的一点是热爱科学,动机是最重要的,能力比论文重要得多。”
是啊,只有出于深入到骨髓中对科学的挚爱,才能不被暂时的各种功名利禄诱惑走偏,才能不被各种艰难困苦羁绊,才能一往无前攻坚克难从而做出卓越成果。
3、异常现象/奇观数据背后往往隐藏着关键的机制/规律,揭示之有可能做出重要科学发现。他谈到【4】:“在测量宇宙射线在地球大气层散射所产生中微子时,发现实验测得的信号比预期数值低很多。为此,采取了多种方式进行反复实验研究,获得更多精确实验数据,从而令人信服地证实了中微子振荡的现象,也证实了中微子带有质量。”他勉励同学们,在研究当中遇到了奇怪的数据,希望能谨慎地对待,不要轻易放弃,奇怪的数据也许能启发伟大的发现。
我也曾指出【5】:如果某些数据出现“异常”,即反映的规律和特征与自己设想的不符,不可随意去掉,而应反复实验找到产生“异常”的根源,然后才可以发表可重复的成果。在某些情况下,若实验中出现了“异常”数据,或许隐藏着特殊的机理,揭示之还有可能诞生重大的科学发现呢。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愿日本物理学家梶田隆章的科研心得,能给我国有志科研人员以正能量的启示。
参考
【1】梶田隆章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A2%B6%E7%94%B0%E9%9A%86%E7%AB%A0/18696805?fr=aladdin
【2】诺贝尔物理学奖新科得主梶田隆章:拓展人类认知地平线
https://www.chinanews.com/gj/2015/10-06/7556407.shtml
【3】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Takaaki Kajita做客“巅峰对话”第二十期物理分论坛
https://www.sohu.com/a/143569506_176416
【4】诺奖得主梶田隆章四川师范大学开讲 不要轻易放弃研究中奇怪的数据
https://cbgc.scol.com.cn/news/100885
【5】学术素养与科学成就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269406.html
相关
日本科学家屡得诺奖靠的是什么精神?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225990.html
每年一个诺奖,日本靠的是顶级刊物论文吗?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209596.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18: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