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灵感是人类创造性认识活动中最美妙的思想之花;突破或解决重大科学难题,几乎都需要“灵感”的光顾。灵感或产生于旅游度假期间的开窍、或产生于与高手讨论交流后的思维升华、或产生于冥思苦想后的顿悟、或产生于郁闷后的闪念,如此等等。一般认为,产生灵感的条件有三:(1)长期的潜心思考;(2)或长或短的孕育;(3)偶然因素的刺激诱发。
每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放榜季,成功者喜气洋洋,而失意者郁闷沮丧,特别是多次申请失意者甚至怀疑自己的科研能力,对自己的前途极度悲观失望。我看不必如此,应以平常心对待,因为能否拿下基金项目,除了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外,还有不少偶然因素起作用,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嘛。
基金项目申请未中,或许是助推失意者迸发灵感的机会、进而建立原创科学理论的机遇。以下讲述一个真实的励志故事,期望对失意者有所裨益。
2009年我申请杰青时,函评专家给的都是“A”,但因那年函评得到全“A”的地学部杰青申请人较多,需要基金委内部管理人员投票表决哪些人上会,结果我因SCI论文数量少而“名落孙山”。知道结果后,当时相当郁闷,正好有青岛海洋大学(现为中国海洋大学)的朋友邀请我去前往讲学,顺便旅游散心,我立马接受了邀请。去青岛后第二天到崂山游玩,欣赏了那里的旖旎风光,回程途中下着小雨,坐在朋友的私家车上在半睡半醒之间突然开窍了——长期思考的斜坡失稳预测问题有了另辟蹊径的思路,那时的直觉告诉我:(1)一类大型斜坡的稳定性应受滑面上的锁固段控制;(2)应从锁固段峰值强度点、残余强度点与体积膨胀点的应变比着手,解决该类斜坡的失稳预测问题;(3)应变比应是常数。后来的工作证实了直觉的正确性。现在回头想,如果2009年我拿到了杰青这顶“帽子”,可能会长期处于“志得意满”的飘飘然状态,灵感难以被激发,则不大可能有锁固段理论的诞生。
人生总会有不顺利的时候,在逆境中或者沉沦或者奋起,但有志者应选择后者。培根说:“奇迹多是在厄运中出现的”。黎明前特别黑暗,成功前格外艰难。逆境使人别无选择,逆境给人很大压力,而压力能激发出强劲动力。只要在艰难时刻再坚持一下,挺过最难熬的一段,那么紧接着可能就是机遇或灵感的光顾、奇迹的出现。
参考(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16: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