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sqhopeiggcas 天马行空,寻求真谛

博文

警惕学术大跃进

已有 6171 次阅读 2018-3-22 12:34 |个人分类:热点关注|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学术, 大跃进

 

近期看新闻【1-3】,诸如:跑出中国创新“加速度”、大科学装置跑出“加速度”、建设具有更大“加速度”的创新型大学,等吸引眼球的字眼,不时映入眼帘,感觉有不少冒号和大腕被“论文数量急剧上升、新‘四大发明’”等冲昏了头脑,于是乎热血沸腾,莫非已忘记了当年“大跃进运动”的惨痛教训,还要再次掀起 “学术大跃进”的高潮?

上世纪50年代末期,我国曾出现过一次轰轰烈烈的大跃进运动,什么“赶英超美”,“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大炼钢铁、大干快上”等,按主观意志而不按客观规律办事儿,结果造成了惨重的损失。

其实,我国的学术大跃进启程并非起自今日,N年前就已鸣锣开张,已“初见成效”啦。

君不见,近年来有些学术“大腕”、学术“天才”、学术“新锐”们,以气吞山河的言行,以学功盖世的超人本领,以“全天候运转”的宇宙加速度,不断地放出“卫星”,制造出“神话”,打破学术泡沫“吉尼斯”纪录【4】:

“学术高产之最”:截止20057月,还无人打破山东某经济学院副院长一年申报的科研成果数量:1300万字。无独有偶,黑龙江大学某作者2004年至2009年五年发了279篇《晶体学报E》论文。

一些中青年学者人均成果数量”:出书几十本,发表论文二、三百篇。

  “学术‘嫁接’之最”:北大一名博士生导师,运用“拿来主义”的勇气,把国外一本书里的内容翻译一下就十万字,原封不动地移栽到自己所著的书里。

学术‘胆识’之最”:某大学一位教授,仅仅为将要写的书,设计了个封面和目录,就参加了省社科成果评奖,结果如愿以偿。

“学术帽子之最”: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种“江河湖海”帽子已不下50种,某学者有3~5种以上帽子的并不鲜见。……

当论文数量与身份、收入、前途、“帽子”画等号,而这个社会又遍布着功利、投机时,可以想象论文变成了什么样的象征。有些投机分子为写论文而论文,见热点就跟踪,见缝儿就插针,见歪果仁的模型就进行无关紧要的“改进”,见洋人的高大上新仪器就买当高级民工做试验发CNS论文。久而久之,哪些课题时髦、文章多的人就大红大紫、名利双收,而哪些研究真问题、做真学问的人反而成了孤独的异类,甚至被打入冷宫。嗯,我国每年发表的数十万篇论文,真正有突破性进展的有几篇?能写进教科书的有没有?恰恰相反,可有可无的平庸论文、“垃圾论文”乃至“有毒论文”,应占相当大的比例。

当然,科研人员发表论文是必须滴,这既是成果记录和优先权的需要,也是知识分享的需要。但切记不能为了发表论文而论文,对某一对象的演化行为和规律有了新认识,或方法有了新进展,且感觉意义较大时,应及时撰写论文并争取发表。论文的价值在其内涵,看其是否解决或突破了某些重要科技难题,而不在于发表的杂志档次。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作出有价值的工作,拓展人类认识自然的知识库,而这绝不是一蹴而就滴,通常需要“十年磨一剑”的历练,需要心无旁骛、坐得住冷板凳的长期探索。

俗话说“欲速则不达”,学术发展也好,人才培养也罢,是有其自身规律的,通常具有循序渐进、厚积薄发的特征,绝不是靠大干快上而能“大跃进”滴。相反,只有在良好的科研和人才评价政策引导下,通过学者们脚踏实地、稳步前行、不尚虚名、埋头苦干的努力,才能把我国的学术引向真正的发展与繁荣。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参考

1】跑出中国创新加速度:代表委员谈科技创新与发展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8/3/405686.shtm?id=405686

2】代表委员呼吁:大科学装置跑出加速度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8/3/405735.shtm?id=405735

3】建设具有更大加速度的创新型大学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6/4/343178.shtm

4】学术大跃进感悟

https://news.qq.com/a/20050728/000025.ht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105166.html

上一篇:基础科研宜强调科学家个人的自由探索
下一篇:略谈学术争鸣原则与学术辩论境界问题
收藏 IP: 124.166.232.*| 热度|

24 王永奉 史晓雷 周健 吕喆 王少凯 李文靖 廖建岗 苏德辰 曹俊兴 王毅翔 彭雷 季丹 左宋林 姚伟 程强 刘锋 牛凤岐 吴斌 孙志鸿 张国宏 孙允东 liyou1983 ncepuztf puhj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5 15: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