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sqhopeiggcas 天马行空,寻求真谛

博文

解读新疆阿克陶6.7级地震

已有 6084 次阅读 2016-11-25 23:59 |个人分类:强震预测|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喀什地震区

一、CEDC参数

发震日期

发震时刻

纬度(°)

经度(°)

深度

(km)

震级

事件类型

参考地点

2016-11-25

23:03:35.4

39.2

74.0

5

Ms3.3

天然地震

新疆克孜勒苏州阿克陶县

2016-11-25

22:59:13.5

39.3

74.0

5

Ms3.0

天然地震

新疆克孜勒苏州阿克陶县

2016-11-25

22:48:51.8

39.1

73.9

6

Ms3.0

天然地震

新疆克孜勒苏州阿克陶县

2016-11-25

22:47:09.1

39.1

74.3

7

Ms3.7

天然地震

新疆克孜勒苏州阿克陶县

2016-11-25

22:45:38.6

39.1

73.6

6

Ms3.1

天然地震

塔吉克斯坦

2016-11-25

22:40:00.9

39.2

74.0

7

Ms4.0

天然地震

新疆克孜勒苏州阿克陶县

2016-11-25

22:37:31.8

39.0

74.3

7

Ms3.0

天然地震

新疆克孜勒苏州阿克陶县

2016-11-25

22:32:06.1

39.6

75.0

8

Ms3.0

天然地震

新疆克孜勒苏州阿克陶县

2016-11-25

22:30:32.0

39.1

73.8

Ms4.0

非天然地震

新疆克孜勒苏州阿克陶县

2016-11-25

22:24:30.4

39.3

74.0

10

Ms6.7

天然地震

新疆克孜勒苏州阿克陶县

2016-11-25

22:18:58.7

39.2

73.9

4

Ms4.8

天然地震

新疆克孜勒苏州阿克陶县

http://data.earthquake.cn/index.jsp

二、NEIC参数

M6.5 - 49km NE of Karakul,Tajikistan

2016-11-2514:24:29 UTC  39.273°N  74.010°E  12.0 km depth

震中位置见图1

http://earthquake.usgs.gov/earthquakes/eventpage/us10007ca5


1 NEIC测定的全球部分地区近7M $\geqslant$ 4.5级地震

(绿圈为6.5级地震)

三、6.7级地震是什么事件?

该震发生在我们命名的喀什地震区(图2),是一次预期的preshock事件。之前写的博文【1】说到计向临界状态演化过程中,该区还将发生不超MS7.3preshock事件。


2 新疆及其周边地区地震区

在两次标志性地震事件之间(图3),会发生众多的preshock事件。标志性事件是锁固段体积膨胀点或峰值强度点的事件,震级较preshock事件大(预测该区下一次标志性事件是8.0级)。所以,就容易理解为何震级越大地震越稀少的原因。

6.7级地震前,有一次4.8级地震,估计专家认为是6.7级地震的前震。这个说法不靠谱,即使对阿克陶地区,5级左右的地震频发,但大多数情况下并无之后的强震发生。根据“小震闹”预测“大震到”,属于小概率事件。在两次标志性事件之间的preshock事件,除某些地震区的个把preshock 事件能根据物理自相似预测外,多数为随机事件,今天的4.8级地震与6.7级地震均为随机事件。若说有人能预测,俺不相信;但若说有人猜测到了,俺相信。预测与猜测的区别是,预测需要科学方法(能重复检验),而猜测不需方法或方法不靠谱(不能重复检验)。

3 喀什地震区1600-2015.11.21之间CBS值与时间关系

(数据分析时选取MS≥6.2级地震事件;横坐标对应的时间减去3000年为实际年份;误差修正已被考虑)

目前,我们对标志性地震事件的孕育机制与规律已搞明白,对preshock事件的震级上限已掌握,这对防震减灾大有裨益。喀什地震区范围较大,因下一次标志性事件远离临界状态,该区很长一段时间要预防的是不超过7.3级地震,而无需预防8.0级地震。

参考

【1】喀什地震区震情研判(兼谈吉尔吉斯斯坦6.7级地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987061.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016826.html

上一篇:汶川大震前未观测到明显的物理异常,这正常吗?
下一篇:如何突破理论研究的桎梏呢?
收藏 IP: 103.77.56.*| 热度|

1 beyond92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1: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