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裕民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何裕民 教授、博导,中华医学会心身学会主任委员,临床主攻肿瘤。

博文

与健康者为伍,可以促使人长寿

已有 2817 次阅读 2012-12-29 09:29 |个人分类:何裕民谈肿瘤|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健康, 长寿, 肿瘤, 群体, 正能量

最近,美国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弗里德曼和莱斯利·马丁经过二十年的研究,从研究对象多如牛毛的生活习惯中总结出一些影响寿命的决定性因素,并发表新著《长寿工程》。该书列出了“长寿关键要素排行榜”。其中,第一位的是人际关系,第二位的是性格特征,第三位的是职业生涯,第四位的是生活细节,第五位的是“戒除不良习惯”,第六位的是“与健康者为伍”。这些都有振聋发聩之功,因为不是老生常谈,而且,都很有意义。当然他们是心理学家,比较偏重于心理健康问题。其中,“与健康者为伍”更是令我有话要说。

弗里德曼等的研究表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经常与谁在一起也关系到是否能长寿。他们并表示,群体特征决定个人生活类型,朋友的生活习惯会直接影响你的生活习惯。要想健康,就应该经常和生活方式健康的人交往。

笔者在这里要做一个充分的补充,尤其是结合肿瘤患者的康复进行一些说明。笔者早就注意到:肿瘤患者出院后和谁在一起,和哪些人长期交往,往往决定着他能否顺利康复。在源生门诊部里,从2006年开始起就有4个患者自发组成了一个小团队,这个小团队开始是三个男的一个女的,三个男的都是晚期肺癌患者,女的则是卵巢癌转移到肠的,病情都很重。他们经济条件不错。然后,因为常常看病在一起,年龄也相仿,所以无意间组成了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非正规团体”。开始,他们经常结伴近效旅游旅游;然后,各种活动也积极参加,经常打打电话交流交流,活动活动,常常约在一起自娱自乐。不久,这些患者一个个都走出了癌症阴影,他们的队伍也越来越大。现在,这支队伍已经庞大到20多个人,非常有趣的现象发生了——凡是进入这个团队的,原来愁眉苦脸、唉声叹气的,逐渐地变得阳光了;有些非常晚期的病人,比如说囊腺癌全肺转移的,晚期肺癌骨转移的,进去后,居然一个个都神奇般的很好地长期活着。到现在为止,他们时间安排得满满的,自娱自乐享受着生活,享受着康复。我想这就是相互之间给予的“正能量”。而这个“正能量”,最初就是由四个发起者通过相互凝聚在一起后开始产生的。

我要讲另外一个值得一提的案例:2005年我接手了一个姓黄的上海肝癌患者,他的亲戚原来是在我这看过病。他来的时候愁眉苦脸的,然后,经过我们的调整,康复得不错。他住过多次医院,结识了七、八个同病相怜的同室肝癌患者。他先后介绍了其中三位患者,其中有两位是兄弟俩,先后来我处接受了治疗。然后,他们之间也一直有来往,那三位都是远在外地,远至于在新疆。关系密切到每天都有电话联系,他甚至远赴新疆参加他们的婚礼和各种活动。因为黄姓病人经过在我这的长期调整以后,心情非常开朗,康复得很好。另外三位患者尽管都有过复发,也都坎坎坷坷,不算很顺,但也都走到了今天。一晃,这几位患者也都已经康复七年多了。

他也经常同我谈起另外四位患者,因为他们曾经很熟。另外几位中有一位是很单纯的、原发性的小病灶肝癌,当时自鸣得意,但是在五年前就走了。还有一位是官员,自认为经济条件不错,尽管跟他们偶有联系,但很少同他们往来……。而这其他四位都因各种原因撒手人间,最长的不超过四年。而黄氏等四位尽管家境都很一般,但是相互密切联系。当然,核心是这位黄姓病人,他们现在都康复不错。

讲到这,我们还观察到更多现象:很多肿瘤患者回到家后,把自己锁起来,谁也不交往。尽管家庭照顾是呵护倍至,但是这种患者也大都早早就走了。

还有些患者之间尽管经常也有联系,但是一联系就是诉苦,就是谈不好的消息,谈自己身上的这个不适,那个不好……;或者说说哪个朋友又走了……!这些患者大多也很难度过难关。因此,正反两方面的事实表明:与健康者为伍,是渴求长寿,希望从凶险中走出来,加速康复的非常重要的技巧或原则。

当然,这个健康有两个含义:第一、首先是核心人员要心态健康,有积极的人生观,有奋发向上,从困难中一步步走出来的信心,从心理上能给同伴们输送“正能量”。其次,是他要康复得比别人更好,这两者缺一不可。还有,这个团队要有适当规模,十余人最好,太小可能被意外事件冲击,太大无法积极相互影响!

因此,作为一个重要的原则或者是至理名言,建议大家学会多和健康者为伍,把自己的健康能力提高,接受正能量的同时,也向社会,向团队里的其他同伴输送正能量,以使更多的人受益。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00-647442.html

上一篇:近代与现代营养学的演变与确立
下一篇:简单十步,让你活到九十九
收藏 IP: 116.226.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7 20: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