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裕民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何裕民 教授、博导,中华医学会心身学会主任委员,临床主攻肿瘤。

博文

回归医学的本真:关于医学研究的对象

已有 3008 次阅读 2010-4-22 08:07 |个人分类:何裕民文集|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研究, 健康, 医学, 生物医学, 心理活动

本文选自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中医心理学临床研究》  人民卫生出版社,供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各专业研究生使用

人们认定:医学是一门非常特殊的学科,她的特殊性表现在多方面,最本质、最核心的则取决于她研究对象自身的特殊性。关于医学研究的对象,历史上人们认识不一,常有争论。有的只是聚焦于生物学的健康与疾病,这显然不全面。“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为健康与疾病都是发生在一个个具体的个体身上——既可以发生在禽兽身上,它们也存在着细胞、分子等生物学问题,但研究其健康与疾病的充其量只能是个“兽医”……也可以发生在人的身上,而人身上的健康与疾病问题,自有不同于禽兽的、鲜明而广泛的特点。只有抓住这些本质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应对,那才是“人”的医学。鉴此,生物医学尽管成就斐然,但不断受到诟病,乃是情理中之事。注重生物—心理—社会等诸多因素的新的医学模式之所以必然取代生物医学模式,核心的一点就是医学的研究必须回归到她的本位:从生物学的“疾病”,回归到涉及社会、心理、生物等综合因素作用下的“人”及其所出现的健康或“疾病”问题。必须把“人”确定为医学关注的真正核心;健康与疾病只是人的生命延伸过程中所伴随的现象。也正因为这样,我们才会对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的名言——“知道是谁生了病,比知道他生了什么病更重要!”惊叹折服不已!因为他揭示了医学的真谛:病生在人身上,人比病重要!这是医学的真谛,而且是医学永恒的真谛!

何谓“人”?中国古贤一直强调:人“最为天下贵”。何也?《荀子》有一段名言可为注解:“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这段话,既可以解读为中国版本的(也是世界最早的)“进化”理论之雏形;也可以看作是对自然界及相关学科分类之标准:水火是无机世界,草木、禽兽及人是有机世界,或曰“生物世界”;而草木属低等生物——植物,禽兽为高等生物——动物;人则是进化的最高阶段产物;他不仅是客观的物质存在(有“气”),有生命活力(有“生”),且较一般生物多了“知”和“义”。而“知”和“义”就是精神心理。其中,高等动物也有知,但这“知”只是较低级的感知觉等心理活动;人却还有更为复杂、包含甚广的“义”——此“义”可解释为种种中高级的精神心理活动。以人为对象的学科,特别是医学,就不能忽略人本身所具有的属性特点:除了需研究一般生命过程的规律——即体现在细胞、分子或基因等各个层面的生物学规律外,还必须对“知”与“义”之类种种精神心理活动给与充分的关注。因为“知”与“义”等的精神心理活动同样左右着人的生老、康疾、寿夭。也正是因为如此,无论是古希腊医学、古印度医学,还是中世纪显赫的阿拉伯医学,只要是发源于临床观察、注重临床诊疗的医学,都自觉地把关注人的精神心理放在了与注重生物学的生命过程几乎同等重要的位置。

至于中医学中有这么一种一脉以承的深厚传统及与心身相关的知识与经验之积淀,那更是不彰自明之历史事实!充分品味中医学这方面的智慧大餐,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进行各项医学活动。

研究对象的本质特点,决定了相关学科的研究视野与角度。临床医学,必须关注人的精神心理问题,这是学科研究对象——“人”的本质特点所决定的。发源于临床观察与实践的中外医学概莫能外。而今天的实用医学——不管是涉及健康维护与增进的预防保健医学,还是关乎疾病防范与纠治的治疗医学,或者试图提升人的生活质量、延长其寿命的健康医学,也都回避不了人的精神心理问题,都必须把人的精神心理置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可以明确地说:重视人的精神心理,是涉及人的健康与疾病的所有实用医学越来越强烈而客观的需求。

历史学家们常说:历史只是一种“回归”,更高起点上的“回归”。哲学家则归纳认为:事物呈现出螺旋形的发展趋势。其实,对临床心理问题的关注,也可视作为一种对历史、对本真的“回归”,是一种强烈的客观需求所驱动的,带有某种纠错性质的,但却是在更高层次上的一种回归。只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近200300年,紧贴着物理学发展而快速进步的近现代生物医学,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个带有方向性的失误——这一失误从历史发展角度,或许是难以避免的,但失误毕竟是失误——这就是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对人的另一重要方面——精神心理的必要的关注。因此,人们一直把这种比较成功的医学——生物医学,称作为“跛腿的医学”。现在,跨入二十一世纪的临床医学,是到了必须回归其本真,强调需同时注重精神心理的时候了!而本研究生教材的编写,就是对这种吁请的实际呼应!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00-314759.html

上一篇:过分的爱就是害
下一篇:肺癌有效新招——“话疗”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2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03: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