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扬州汉陵苑,又名汉广陵王墓博物馆,是于1979年发掘于高邮市高邮湖西新区神居山的一号西汉墓葬,其木梓面积比湖南马王堆汉墓大18倍,代表古代最高礼仪的葬礼“黄肠题凑”,并出土金缕玉衣残片。初步考证墓主人系西汉广陵王刘胥夫妇同茔异穴合葬墓。
江苏扬州汉陵苑,又名汉广陵王墓博物馆,地处扬州瘦西湖蜀冈风景名胜区东部,占地33000平方米,本馆地形起伏、林木葱郁、建筑浑厚,是一座融文物与园林为一体,反映扬州汉代文化、经济的人文景观。苑中展出了西汉第一代广陵王刘胥及王后的墓葬,属帝王级的“黄肠题凑”式木椁墓,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是全国罕见的大型墓葬之一,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汉陵十景”是本苑的特色文化品牌,已建成“广陵潮涌”等景点,通过观赏与参与,让您领略扬州的悠久历史和风貌。“黄肠题凑”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葬制,它与玉衣、梓宫、便房、外藏椁同属帝王陵墓中重要组成部分。“黄肠”是指黄心的柏木,“题凑”是指题头向内拼凑聚合而成的结构。广陵王刘胥墓中的“黄肠题凑”以楠木作构件,每块企口高低错落有序,块块紧扣,层层相叠,坚固细密,宛如魔方,放错一块,无法复原。与全国出土的十座“黄肠题凑”墓相比,其用料之大、结构之严,确为惊世之作,堪称世界之最。
汉陵苑位于扬州市平山堂附近,为天山汉墓汉武帝之子刘胥的墓。刘胥曾受封广陵,为第一代广陵王。武帝对他一直防范,而武帝死后,他祈祷神灵,对昭帝、昌邑王、宣帝“祝诅”,事败被迫自缢。
刘胥墓立体三椁两棺,南北长13米,东西长11米,椁壁高达4米。椁的底部以10多米长的楠木拼成,最外椁象一道墙,里外两层用整个楠木扣成,中填黄柏木,每块都在0.4米见方,0.9米长左右,黄柏木之间榫铆嵌合,不用铁钉,全部嵌在一个框架之中,与整个墓室融为一体,严丝合缝,尤其是转角处更见匠心。该墓共用“题凑”八百多根。由于木头皆向内,“头”者,“题”也;“凑”者,聚也,即头部集中内向为“题凑”,由于黄柏木皆取内芯,故名“黄肠”,这就是“黄肠题凑”,是西汉帝王诸侯享用的特殊的墓葬制。棺木南北长16.65米,东西宽14.28米,以珍贵楠木制成,折合木材545.56立方米,以结构复杂,规模庞大,稳重壮观,构件比例协调严谨而为世人这样的汉墓在陕西咸阳,北京大葆台都出现过,但是远不如扬州天山汉墓。可惜材料用错地方,不免使人有劳民伤财、暴殄天物之叹。“黄肠题凑”的椁内是一个个装摆随葬品的耳室,一个个相联又相隔,每室皆有门,步入其中,如进迷宫。该墓虽被人大规模的盗掘,但仍出土大批文物,如银器、铜器、铁器、玉器、漆器、陶器、木俑、等约有千件之多。其中的全套铜浴器、兵器带钩盾,皆为罕见之物。看来刘胥生前虽未实现夺位之望,但死后仍想享尽阴间荣华。
王后墓是与广陵王刘胥的陵墓相继出土的,同属帝王级的“黄肠题凑”葬制,同时搬迁到扬州。王后墓位于广陵王墓的东侧,相距50米。两墓东西并列,为同茔异穴式夫妻合葬墓。王后墓出土文物300多件,其中“六十二年”铭文木牍和“广陵私府”印泥等,为我们确定墓主的身份和地位提供了可靠的文字资料。王后墓平面呈“中”字型,为岩坑竖穴式“黄肠题凑”木椁墓,其结构是由封土、墓坑、墓道、正藏椁、外藏椁等组成。岩坑深达25米,四壁凿有三级台基,逐级内收,坑底长19.8米,宽14.8米,坑底南北筑有斜坡墓道供上下,南北通长111.2米。坑底建椁室,椁室南北通长18.35米,东西宽11.6米,通高4.5米,总面积190.61平方米,用楠木约450立方米。椁室由正藏椁(黄肠题凑)和外藏椁两部分组成,“黄肠题凑”南北长13.35米、东西宽11.6米;外藏椁(车马椁)南北长5米、东西宽7.15米。此墓工程浩大,开凿山石3万多立方米,耗费了大量的劳力和财力,体现了帝王葬制的规模。
“黄肠题凑”是古代的一种特殊墓葬型制的名称。“黄肠”是指建筑题凑所用的材料,此材料一般多用黄心的柏木,俗称“柏木黄心”,所以古人将此叫作“黄肠”。题凑则是指木椁结构,“题”是指题头,就是树木朝向根部的一端,“凑”是指向内聚合拼凑而成的结构。它的特点是将整段的木头层层平铺垒叠、拼凑而成,并且“木头皆向内”,即四壁所垒筑的枋木与椁室壁板呈垂直方向,如果从内侧看,四壁都只见枋木的端头,这枋木的端头均是树干的下端,古代叫作“题头”,于是这种特定的结构形式就叫“题凑”,合起来就叫“黄肠题凑”。“黄肠题凑”的葬制不是一般百姓可以享用的,它是身份、地位、权力和财富的象征。在汉代礼制中,“黄肠题凑”与玉衣、梓宫(棺)、便房、外藏椁等,同属于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皇帝死后才有权享用这种最高规格的天子葬制。得到皇帝恩赐的宠臣、诸侯王偶尔也可以享用,如汉代大将军霍光死后就受天子之制。“黄肠”与“题凑”这两个名称在古代文献中常常是分开称呼,只有用黄心柏木制作的题凑,才能叫“黄肠题凑”,其他木质如楠、梓、枫、松、楸等作题凑的,就只能叫“题凑”,或叫“黄肠题凑”式,刘胥夫妇的题凑是用楠木构成,所以称为“黄肠题凑”式。从近几十年出土的实物来看,“题凑”葬制主要流行于西汉,至东汉时,黄肠木为黄肠石代替。再后,“黄肠题凑”之制就成绝迹。所以说,这种葬制不仅等级高,使用范围小,而且流行时间很短,前后仅300余年。由于这种葬制使用的范围很小,留传下来的也不多,所以,古文献中对这种葬制虽有记载,但实存例证却没有。直到上世纪70年代以来,才陆续有所发现。神居山一号汉墓广陵王刘胥的“黄肠题凑”木椁墓题凑的结构是将各块题凑木之间用榫卯嵌合,并以立柱和压边枋约束,使全部题凑组合成更为稳固的整体,这是古代“黄肠题凑”中最完善的一种结构。
注:本文文字介绍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和(或)出版商,仅用于学术传播等非商业行为。特在此致谢!
图By王从彦@江苏省扬州市
l 扬州小玲珑山馆(街南书屋)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37478.html
l 扬州小玲珑山馆(街南书屋)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24983.html
l 扬州个园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01342.html
l 扬州馥园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35649.html
l 扬州瓜洲古渡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28009.html
l 扬州瓜洲古渡古诗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47274.html
l 扬州史可法纪念馆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33627.html
l 扬州史可法纪念馆书法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33859.html
l 扬州平山堂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36538.html
l 扬州平山堂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33264.html
l 扬州大明寺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34422.html
l 扬州高旻寺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45842.html
l 扬州高旻寺七级浮屠(天中塔)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45777.html
l 扬州高旻寺雕刻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45685.html
l 扬州天宁禅寺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34759.html
l 扬州东关街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46089.html
l 扬州东关街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24617.html
l 扬州东关街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35377.html
l 扬州东关街门当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45965.html
l 扬州武当行宫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46406.html
l 扬州瘦西湖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393043.html
l 扬州瘦西湖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948767.html
l 扬州瘦西湖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948769.html
l 扬州瘦西湖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948771.html
l 扬州宋夹城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35069.html
l 扬州郑板桥纪念馆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36018.html
l 扬州隋炀帝陵遗址公园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45532.html
l 扬州汉陵苑广陵王刘胥墓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47939.html
l 扬州汉陵苑彭勃将军书法展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46964.html
l 扬州博物馆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33948.html
l 扬州博物馆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160124.html
l 扬州博物馆瓷器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193642.html
l 扬州博物馆瓷器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32333.html
l 扬州博物馆绘画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33424.html
l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25894.html
l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齐白石画展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28389.html
l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玉器瓷器雕刻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22755.html
l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布达拉宫展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21943.html
l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船文化展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21996.html
l 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32804.html
l 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159034.html
l 扬州美术馆花鸟画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171036.html
l 扬州美术馆人物画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166221.html
l 扬州科技馆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47141.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1: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