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玲珑山馆是扬州城内东关街南的私家园林,亦称街南书屋,毗邻扬州个园、馥园、华氏园和逸圃等园林。
园内主要景点有:小玲珑山馆、看山楼、红药阶、透风透月两明轩、石屋、清响阁、藤花庵、丛书楼、觅句廊、浇药井、七峰草亭、梅寮。
小玲珑山馆始建自清雍正时期,乾隆年间声誉日隆,至光绪年间,山馆历经五姓七代主人,随人事而盛衰兴歇。
据马日璐《小玲珑山馆图记》,小玲珑山馆约于1725年开始动工修建,“鸠工匠,兴土木竹头木屑,几费经营,掘井引泉,不嫌琐碎,从事其间,三年有成”。快要建成时,马氏兄弟得知有块巨石,“美秀与真州之美人石相埒,其奇奥偕海宁之皱云石争雄,虽非娲皇炼补之遗,当亦宣和花纲之品。米老见之,将拜其下;巢民得之,必匿于庐。”故“不惜资财,不惮工力,运之而至”。二马十分喜爱太湖石,甚至欲将原定的名称“街南书屋”,改为更富有诗意的“小玲珑山馆”。
至1775年,马日琯、马日璐先后去世,山馆于1784年或稍迟易主汪雪礓。刘大观于1805年作《马秋玉故宅太湖石歌》,其序交代得很清楚:“王寅(1782)春,金棕亭国博假寓小玲珑山馆。…越数岁,山馆归于汪雪礓。”金棕亭1782年确实寓居小玲珑山馆,有其该年写给孙子的诗作为凭:“玲珑山馆坐松根,汝父相依共一樽。”其《祭琎文》亦提及,1782年“寓居马氏之小玲珑山馆”。
不久山馆转手给蒋某,蒋某是盐务衙门的小官吏,本无诗心,与该园的建造者也没有感情。蒋某扩建改造小玲珑山馆,追求富丽豪华,并把原有名家题额统统换掉。不知何故,蒋氏却保留了“诗人旧径”的园门题额。
岁月流转,扬州新一代盐商黄至筠在嘉庆年间发展为首席总商,黄至入主小玲珑山馆后,起初也想光复旧物。寓居扬州的官员陈用光,听说黄至保留了“藤花庵”的原名,大为高兴欣然写诗:“新宅还题旧榜名,达观不为盛衰移”。
约在咸丰年间,太平军破扬州时,“巨石迭被迁移,山馆亦成瓦砾”,一代名园就此消失。后小玲珑山馆再次易主吴姓。见时任两淮盐运使的方浚颐作于1874年初的《眉生招集吴氏园》,诗题注云:“小玲珑山馆故址”。小玲珑山馆此时已建百余年,主人迭替,近又遭逢战“百余年来感兴废,豺狼窜入芜城内。万株松柏斫成薪事,扬州城内外许多名园荒秽不堪,七尺珊瑚可怜碎。”。
后园址又归尹氏,清末尹氏再度分鬻,园址归陈氏。辛亥革命后,徽州知府许月菡“居于马氏街南书屋旧址”,1922年残石为段氏购去。建国后,山馆旧址已空荡无物,“破四旧”时,玲珑石上段残部被移至史公祠。2013年复建,乃今貌,且玲珑残石归藏新园。
注:本文文字介绍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和(或)出版商,仅用于学术传播等非商业行为。特在此致谢!
图By王从彦@扬州
l 扬州个园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01342.html
l 扬州东关街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24617.html
l 扬州瘦西湖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393043.html
l 扬州瘦西湖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948767.html
l 扬州瘦西湖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948769.html
l 扬州瘦西湖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948771.html
l 扬州博物馆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160124.html
l 扬州博物馆瓷器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193642.html
l 扬州雕版印刷博物馆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159034.html
l 扬州美术馆花鸟画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171036.html
l 扬州美术馆人物画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166221.html
l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玉器瓷器雕刻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22755.html
l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布达拉宫展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21943.html
l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船文化展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21996.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10 09: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