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情弄断一云江南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uyuexue623

博文

入侵植物与氮互作存在问题及未来研究展望

已有 4353 次阅读 2019-12-7 18:55 |个人分类:自然之旅|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图片1.jpg


作为植物生长所需量最多的营养元素之一,氮素是一个决定植物种间竞争的重要因子之一。入侵植物只有在获取尽可能多的资源前提下,尤其是氮素,才能使其获得在与本地植物相互竞争中的生存优势。因此,入侵植物与氮的互作机理已成为入侵生态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

虽然目前入侵植物与氮的互作机理方面的研究已开展了很多,但是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图片9.jpg

 

入侵植物的生活型存在明显差异,如既有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如小飞蓬),也有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如加拿大一枝黄花),也有灌木(如马缨丹),还有乔木(如火炬树)。那么,氮对不同生活型的入侵植物的入侵进程影响力是否一样?


图片2.jpg

 

同一入侵植物在不同生境甚至是同一生境其入侵程度不一。那么,氮对不同入侵程度的同一种入侵植物的入侵进程影响力是否一样?是对入侵程度低的入侵植物影响力大,还是入侵程度高的入侵植物影响力大?


图片3.jpg

 

氮是否在群落水平提升生境的可入侵性?哪一种类型的氮影响力更大?氮对哪一类生境的可入侵性影响力更大?其驱动机理何在?


图片4.jpg

 

即使是同一种入侵植物其成功入侵的机制可能有多个,如加拿大一枝黄花,其入侵成功可能是增强竞争力进化、表型可塑性、强大繁殖能力、植物-土壤互作、化感效应、甲基化和多倍体等。那么,氮对同一种入侵植物多个入侵机制的影响力是否一样?若不一样其驱动机理何在?如何衡定氮对同一入侵植物入侵力和入侵成功的总体贡献度?


加拿大一枝黄花 (1).jpg

 

同一生态系统中可能遭受两种甚至是两种以上入侵植物的入侵,且一种入侵植物成功入侵后可创造一个有利于其它入侵植物入侵的微环境条件,进而提升其它入侵植物成功入侵的几率(即次生入侵)。那么,氮水平增加是否促进次生入侵发生的几率?氮水平增加对共存的多种入侵植物入侵力和入侵成功的贡献度是否等同?其驱动机理何在?


图片7.jpg

 

一些入侵植物的成功入侵得益于土壤微生物,特别是参与氮循环的微生物类群,如固氮菌。那么,这些微生物在入侵植物入侵进程中究竟能起多大作用?如何衡量?相对丰度最大的微生物其生态功能一定大吗?相对丰度发生显著改变的微生物群落一定在入侵植物的入侵进程中起关键性作用吗?根际/表菌群和内生菌群如何互作?


图片8.jpg

 

注:囿于个人水平之限,错误在所难免。敬请批评指正!此外,本博文部分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和()出版商,仅用于学术传播等非商业行为。特在此致谢!



生物入侵途径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203613.html

生物入侵的现状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204926.html

生物入侵的进程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899&do=blog&quickforward=1&id=1207475

中国入侵植物名单和名录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196601.html

中国入侵植物名录和入侵克隆植物名录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961990.html

中国水生入侵植物名录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973994.html

中国外来入侵植物图谱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185806.html

惨不忍睹的生物入侵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145336.html

植物群落物种共存机制的悖论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899&do=blog&id=1208621

世界上入侵力最强的100种外来入侵植物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899&do=blog&id=1205853

生物入侵途径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965456.html

生物入侵机制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965920.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209142.html

上一篇:植物群落物种共存机制的悖论
下一篇:淮左第一园—泰州乔园
收藏 IP: 112.0.75.*| 热度|

4 郑永军 张忆文 杨正瓴 刘炜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3 17: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