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bronJ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ebronJ

博文

如何破解SCI和科研以及科学之间的关系。

已有 2625 次阅读 2018-7-3 12:44 |个人分类:杂项|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在说明SCI和科研和科技之间的关系之前。首先稍微了解一下SCI是什么,(尽管看这篇文章的您已经非常了解SCI),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其中的偏重与科研与基础科学研究的SCI(科学引文索引)以布拉德福(S. C. Bradford)文献离散律理论、以加菲尔德(E. Garfield)引文分析理论为主要基础,通过论文的被引用频次等的统计、比较、计算,对学术期刊和科研成果进行多方位的评价研究,得出一个简单评价数值和一组复杂的评价数据,从而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科研单位、个人的科研产出绩效。从最基本的原理来说,SCI其实就是科研论文或者结果被他人引用的数量的多少。但是,请注意,通常的SCI指的并非是某一篇具体文章的影响力,而且一本期刊杂志的影响力。

     所以,简单来说,通常意义上SCI评价的是一本科研期刊杂志在科研领域里的影响力。其特征可以做如下几点分析:


    1,首先,SCI的统计计算方式并不是绝对科学的,拿一个并非绝对科学的东西来评价科学,本身就是不对的,  并且统计方法的弊端所有人都知道——明明人均收入很多,为什么自己总是没钱?


    2,SCI代表的是期刊杂志的影响力,并非具体某篇文章的影响力。尽管这两者有相应关系,但不是绝对的;


    3,用被引用数来计算的影响力,引用数并不完全代表文章的其它方面的价值,引用数代表的是关注度,并不完全代表科学价值;

 

    4,另外一重要特点,SCI评价并不会吸纳所有期刊。举例:如果某本中文期刊本来具有较高的科研深度,但是没有引用现有SCI体系内的任一本杂志,那么不论这本杂志如何,都是不会接入SCI的。


    

    根据上面3点的层次得出:SCI不代表整个科学和科研,SCI也完全不代表科学价值,SCI更不具体代表的一篇文章的科学意义。所有,大家都知道SCI和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有关系,但两者不是等价的。



    既然SCI有不足,但是为什么SCI在科研领域这么大的影响力,可以直接影响到科研方向呢?


    首先,不是SCI本身,而是科研和科研人员本身。尽管不可否认的是科研领域的蛀虫和投机小人不少,但总体和主流上,大多数科研人员态度、品质、能力都是无可挑剔的,因此如果有某个领域得到了很多的关注,基于多数人的宇宙观和价值观都是正确的基础,更高的关注说明了这个研究确实在科学领域有价值。这种逻辑就是因为多数人的观点是对的,因此SCI就是对的。在历史上绝大多数,这种逻辑没有任何问题的。因此只要听SCI,那么就是对的, 这种逻辑关系一代传一代,最后影响了整个科研领域,以至于产生影响科研领域的惰性,看文章质量只看SCI。---但是仍然从统计观点看,多数对的就意味少数错的,我们忽略了而已。


    其次,SCI的成功不能缺少匿名同行评议。现在的网红动辄数百万粉丝,随便来个狗屁就有几万个赞,数千转发。如果将数千转发按照十比一换算为SCI引用,那么一篇几百引用的文章就已经是领域的热点了,一个狗屁引领一个领域热点,多么滑稽!幸好SCI没有这么肤浅,正是因为除了专业的编辑审核外,还有更为专业的同行的匿名评议,这种公开发表前的评审制度保证了SCI文章的正确性。正确的研究结果或方向,是保证SCI正确的另外一个基础。



    最后,政治引导和图腾信仰。尽管国内外都差不多,单就国内来说,中国开始走上正轨之时,在解决了拿到合格成绩之后,如果要得到良好的成绩,鼓励和参照SCI评价没有问题,如果要拿优秀成绩,SCI是不够的,因为SCI统计的是上一年的引用,具有滞后性,如果要领跑,必须走在SCI之前。由于在数十年的发展期以来,首先是管理者的能力不足,无法判断科学,因此只好参照SCI评价;其次是制度问题,项目匿名评审成为摆设,没有真正的意见,看看别人的意见(SCI)就够了;最后没有能超越SCI的评价体系建立,那么只有选择SCI了。长期的唯SCI论,使得其成为了科研人员的精神图腾,一旦有人发表NSC,立刻膜拜,一旦自己发表NSC,心界处处高人一等。



    所以,SCI的影响来自于它代表了影响,而且是唯一权威的。



    但SCI不代表科研科学,因为科学是正确的,但科研有可能是错误的,因此SCI可能是错的,既然SCI会犯错,那么它不是绝对正确也就不是唯一的,因此SCI是可替代的。


    从科学的发展来看,并不是有了SCI科学才发展的,支撑SCI的是同行评议,各种引用其实也是同行评议的一种。科研内容和方向的正确性归根到底来自于公正的同行评议。也就是说,如果同行评议公正,那么SCI的作用就只会是一种另外的参考。



    总结:不是需要抵制或者反对SCI,而是破除唯SCI论:1,坚持完善(匿名)同行评审制度;2,建立报告制度,所有涉及公共资金支持的非涉密项目,必须在项目结题时提交公开报告,不要求必须发表论文;3,建立公正公开的中文引文评价体系;4,取消SCI奖励。


    (PS:既然有了现成的SCI评价体系,大可不必再弄个对着干,SCI评价的是期刊杂志的论文,而对国人来说,所有的东西,包括SCI,都是为了申请项目,很多课题组都不止一个项目,中国每年支持的各种项目数量繁多。所以,可以建立项目报告评价体系,通过同行评审和社会评议,确定哪些项目值得继续,哪些不值得,尤其需要在大项目上破除小圈子、一言堂的问题。针对项目报告做评议,这是非常实际且有效的,也是能超越SCI的,如果能够做到公正和公开的话。)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3910-1122053.html

上一篇:只有发现和利用,并没有创造
下一篇:测试
收藏 IP: 113.250.152.*| 热度|

2 王从彦 吴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00: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