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untainwind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ountainwind1

博文

广义生态工程学雏形认为:有限元是破解复杂系统估算的关键工具

已有 2296 次阅读 2016-2-5 17:4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复杂系统要定量非常的难且意义不大,整天依靠大数据建模写论文行,给做实际工作不管用。因此,阻碍生态学工程化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在传统的定性,与大数据的建模中,找到一个合适的度出发,才可能破解这个问题。国际上一直在探索这个,生态足迹啊、能量换算啊、阈值分析啊。。。。。好多论文,但总是和工程无法准确衔接。


     疯子总唠叨的广义生态工程学雏形,无论是在自然生态工程、经济生态工程还是社会生态工程部分,都使用很粗略的有限元简易计算+实践修正的思路系统去分析的。


     传统的有限元计算,在力学、电磁学、材料学,化工领域上已经大量使用了,而在生态领域,面临的也是 类似的问题但死活停留在定性上,即使常见的生态足迹计算、能量计算、阈值分析之类的也停留在大尺度上。当然了由于系统生态中影响因子和变数多了很多去,精确不起来,但是如果不粗略去有限元计算,绝大多数现有问题没法突破的,详细的案例估计不用我说,大家考虑一下是不是这样?


     如果这样说一下,对科学的进步有用,那我满足了,反正我是这么做的,也用这办法突破了不少国际难题,例如荷花池黑臭治理中,水——底泥界面的生态构建问题,一些理论计算就是依靠有限元粗略计算后,我才去考虑材料生态学和生境生态学(均是雏形,广义生态工程学中自然部分的构成部分)部分的计算和选择的,进而在此基础上,进行技术研究,才保障了硝化反硝化系统——菌藻共生增氧系统的稳定存在与传统大数据建模后使用最大的差别在于:他们建模来用,而我建后破模,破不了模我就工程失败。当然您要是给我我需要的模型,我最高兴不过了,建我不专业破我很专业也正因为有这理论突破口在,我才敢整天对沙地治理水体治理领域进行捣乱(感谢水体治理领域学者尤其是水生所几位对我经常胡说八道的宽容,够哥们!)。

________啥意思?即使不相信我说的全套,仅仅这个河底生态构建全世界论文查查,是不是比较大的突破?是不是轻松灭现有国际上底泥封闭和钝化各个流派?这没啥,民科嘛啥都有可能发生。兄弟我虽然民科,可我助理实验师岗位获得,就是理论上做到轻松打了低成本陶瓷粒子原位固定胶态成型工艺国际上各个流派,才获得的。总不能15年后水平还倒退吧?这种级别的成果对兄弟现在不算什么,兄弟自豪的是开始了整个学科路径的突破。当然了按照现有教育制度兄弟这类属于垃圾厨余的货,没学历没项目没论文的拿不出手,可换个角度您自个扪心问问,兄弟我这职称从最开始起步的助理实验师就是贴着国际助理教授的标准线走的,到现在副高拿得不轻松吧?


     实际上我是搞工程理论的,具体说就是全尺度工程理论衔接与修正的,和老邪老师在世时经常谈的“多尺度问题”一致的,真不是搞技术的——————当然了,没有附带的技术突破本事的话,有理论也没多大用处,给你个遗传规则定律,你难道就能马上变成育种专家?给你个黑森伯格絮凝理论,你迅速把赤潮治理给破解了? 那个怪你自己功底不行。工程理论本身就是指导工程技术人员用的,——————我一直就这么认为,我的技术都出自于工程理论计算的基础上的。至于工程的艺术性,那个不像社科和自科可以套用工程理论,你要达到什么样子的心理需求,那个有点像作曲和配器了,或者写散文诗,吃灵感的,用语言说不清楚。扯起来有点玄,我不说了。

     我老了,民科也无所谓得失了,留着这些放在现在工作的那破学校也没人看得懂,科学网上英雄众多应当有人看得懂的。    但愿能像老邪老师一样据此突破留在青史。。。。。。其他的我暂时不说,下一次突破的时候我再放出来。得允许我使用一代储存一代研究一代是吧,我是一个毫无保障的民科啊。


     我是个副高职称,我自认为我做的工作拿去麻省理工大学的话我也算称职了,也就在大陆才可能被说凑合着称职。。。。。。。反正我坚信,谁要是觉得我这个副高不称职,谁就是垃圾,或者几百年后穿越的人,这是真理不可置疑。也因此在上面那文中,说教授得怎么怎么着,原因就在这里。当然了最最最郁闷的事情就是极少人看得懂我在说什么,对此唯有白眼一翻,我不吱声行不行?尽管我确实用词不专业很民科,没钱没势没论文因此也典型民科,但我的思想总该看懂吧?思想比官科还官科无数倍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1693-954681.html

上一篇:教改? 我们教改是直接让学生在工程中锻炼+参与讨论
下一篇:民俗今晚祭祀天地,泉州这里这么做
收藏 IP: 36.251.129.*| 热度|

5 宁利中 徐令予 王毅翔 谢平 ljxm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04: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