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疯子哥经常乱写,上篇居然引发许多朋友的兴趣,无比荣幸~继续写。
大陆SCI如地沟油一样不断冒出,然而大陆学术排名据说逐年下降,这就说明了SCI并不能代表科研能力。这是很简白的推理了,这点都不承认证明其不具备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可是在大陆混乱无序的社会里,确实又需要SCI来减少人为的恶心评价,那该怎么办呢?联想到大陆职称、项目等评定均需要某些成果指标,因此需要对SCI和成果进行更为精确的界定。
——————————————————————————————————————————
在大自然中,生物群落的生存需要各种生态因子:光、热、水土(有时兼生态基)、其他种群干扰等,而这些生态因子又以各种方式进行作用。相对于生态因子的丰度而言,作用的动力学模式在某些程度下更为重要,例如蓝藻水华,蓝藻水华的形成的动力学体系是:
1、伪空胞自我调节能力。
2、蓝藻生活时释放气体,气泡固定在蓝藻个体群上导致向上运动的浮力。
3.、水文和风力扰动。
三者缺一不可计算和推演。呃先说了,这点是我首先提出的,在科学网在一次会议上都有证明人,大家就别抢了。通过这三个动力学因素的强度在时空尺度上的变化,可以解释几乎所有蓝藻水华的动力行为,相应也为蓝藻大数据统计提供了动力学上的机理。
当然蓝藻水华爆发后,动力学行为对各项生态因子的分布又产生了新的变化,这个离题了以后再说,大陆SCI狂热还没到进入新的子文化能垒阈值上(但愿不是我乐观了)。
当水体营养物供给充足到一定阈值,而生态系统及生态基弹性与之不匹配的时候,则出现了蓝藻水华现象,而生态系统及生态基弹性足够的时候,即使是超重营养化的污水处理厂出水,也完全可以控制到蓝藻水华不爆发的程度,德国佬(?)提出的微生物型——藻型——草型水体转化的模式(原始模型),虽然被广大学者所接收,但在研究中发现了种种特例和阈值后延行为,其原因恰恰就在“生态系统及生态基弹性”问题上。至于如何应对,我认为这属于另一个话题和理论系列,即经典生态工程学的系列理论问题,我这里不说了。
OK,以此为例我们把自然生态学的动力学分析搬运到人文生态学中,对SCI现象在大陆为何变成了“蓝藻水华”现象,如何控制,就很直接了。
各项经费的投入必然产生科技产出总量上升的结果,由于对各种、各层次利益诉求管理无能的问题,动力学上SCI数量指向的动力学优势巨大,是导致无效或低效科技产出总量疯狂上升的原因。目前还有一条不正常的动力学指向就是:企业技改指向,但企业毕竟自发存活且纳税(自养型人文单位),因此对企业技改的政府投入完全可以进行基于正义论与社会契约论基础上有效且较为松散灵活的分级管理。而大量依附于纳税人上交税收生存的科技人员(异养型和自养异养混合型),如果不对SCI、发明/技改等进行较为严格的界定,则短平快和追踪热点行为的科技人员群体必然迅速成为优势种群,从而最终导致科技子文化生态体系的崩溃。
如何提高科技子文化体系的弹性呢? 关键在于抛开分区、热点和数量理念,首先直接从严格的质量进行限定,借以构建一类文化生态保护小区:
1.何为教授级代表作? ”开创者“和”定局者“成果2项或以上。
”开创者“指开启这个小领域,”定局者“指基本奠定这个小领域。我稍微狂妄点拿自己的发明专利成果为例: 陶瓷冷冻振注成型工艺经过15年的时间验证,基本可以认为属于”定局者“成果,相比于各国首创的注凝法、DCC法、温度诱导絮凝法、胶态振注法等有明显的理论和实践生产优势。 而且在这15年中一直未出现更好的精细成型工艺。如果一个成果基本固定了格局且获得科技界跟风,则这就是教授级代表作。同理,开创者代表作也是这样判断。 时间按照安哥拉提出的标准:10年
2.何为更高级代表作? 一个大领域乃至三级学科或以上的开创者和和定局者思想、骨干理论等。为何不好直接用技术来说?很明显的都明白,一级序生态位很宽但决定位必须是思想和理论。
3、一般的SCI如何评判? 只能作为讲师升级副教授之前用的标准,证实其具有严格的学术功底,而到副教授一级就必须具有国际水平的初级科研能力。
这些不带任何感情性的分析,纯粹是理论上必须的阈值限定,否则接下去的各层面利益诉求管理制度无法建立。可能听了大多数人不舒服,抱歉,此时我处于科研状态。
对于项目啊什么乱七八糟的照此类推。曾杰校友说:GDP指标也是如此,只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就必然有一定数量的产量,这也是精明之处。 以及考核获得多少种类人才计划,拿了多少项目和资金,这些考核指标也是硬指标,却属于人能决定的指标。 然而,如果考核创造性和创新性,考核发现了什么和发明了什么,投入产出成果和投入产出利润,就比较困难了。
曾杰校友说:1)应聘和升职,国际上只看代表作,不看数量;2)课题验收和经费使用,只向基金会负责,而基金会看预期的研究结果,也不是数量和期刊因子。钱学森之问的答案,已经出来了:1)思维上的形而上学循环辩论,2)体制上的官僚主义等级观念。
疯子哥说:至于刷存在感确实需要大量SCI,且这也是科技与国际接轨的一个关键,这点没错,但那是另外一个概念+另外一个“序”(科研文化序上的三级序)了,条理要先梳理清晰。
疯子哥说:为徐晓哥之“序与半序”一文未被精选乃至顶置大为不平。这篇是在其基础上的逐步半定量化的一个小部分,没他那篇开创就没这篇。在此,向科技计量化骨干理论开创者——徐晓哥致敬!
剩下的高兴了我还会继续推,不爱玩了就留半截在网上,嘻嘻。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6: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