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untainwind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ountainwind1

博文

告知博友:我确定在生物了,海洋与食品学院,生物环境与生态系

已有 3804 次阅读 2016-1-25 23:25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化生拆开为二,人事处本来还对想走的人卡壳,还是化学院长大气放人,于是和一位新进博士一起去了生物。因为领导打算发展海洋与食品方向,因此称呼是海洋与食品学院,私下叫海食系(支持)和生物系(次要)。我现在是在生态环境与危废资源化课题组,这是一个低学历组,黄周英教授是课题组长,我技术负责人或者说技术总监吧,桑庆亮核心骨干。另外还2人固定,2人浮动。教学部分是做实验员,反正听从教学任务安排就是了,安排多就做多安排不足就扣去吧管他呢。

     改革后的化学是校长的试点单位,实施纯课题组制度+实验员坐班守仪器,任命了几位引进人才做课题组长,校方资源重点支持,院内资源完全归属到课题组内,制度严格但颇为僵硬——毕竟是厦大课题组制与师院官场制的博弈结果,双向选人。我硬件不行(实验系列是最低级的档次)不敢留下来,毕竟岁数大了没法做打杂的事情,谁来指示我干杂活都尴尬(我理论功底和方案设计能力貌似多数情况下强于一般的博导,在我擅长的极少数领域正常是不怵长江学者,这点和传统的老教师们不一样,也低情商;再说坐班守仪器对我也很尴尬,而且人际关系也复杂挺麻烦),因此改革方案没提出前就申请溜之大吉,果不其然,方案几乎和我想象中的一样。不过化学我还留了个课题组成员的位置,原因是组长杨大鹏(纳米医学材料)够哥们,说好了让我做类似独立研究人,另外化学有需要的话可以来找我合作,当然了打杂就免了,那个不是我这把老骨头能干得动的。咳,学校爱咋地咋地,反正雇佣我给我发工资,也就差不多了,吃拿狗有体制内从来是墙内开花墙外香的,走到哪里都是官场。

     我的领域属于学校不支持的领域,不过仪器需求量还好较小,也可能是师院能拿出去全国征战的两个方向之一吧:南音(重点扶持)和广义生态工程。按照以后正高一年10万副高6万的经费要求,只要是课题组长能勤拉单我倒也不怕啃不动,大批独门技术也不怕有多少竞争,而且能做的面挺广,阿桑也挺能干的,整个组又完全互补,但愿能拉足。工作量(大约一年2篇SCI或发明专利2个/每人)也很轻松的事情。经费量满足学校要求就足够了,不要多,多了进学校很亏的,尤其是横向经费管理很紧而且各项制度朝令夕改的现状下。呵呵没说坐班,这对我吸引力超级大,我比赛型性格,得和学术高手硬碰才能激活,真坐班守仪器对着一帮大妈发呆还搞什么研究啊我?

     

     学校名声一直不佳,对课题组对外发展是个较大的影响,一般是非得外单位做不了才会找师院,这点是历史遗留问题了,还好课题组成立后技术服务未卡壳过,多少有眼光盯过来了,但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还是不少。对内虽说资环和化学都有说要找机会合作,黑臭河道、蓝藻爆发和一些环保类的工农牧废水、微生物元件之类的,估计今年还是会比较有机会的,污染土地修复、边坡矿山治理、沙地和滩涂治理和应急道路建设、海绵城市工程与技术之类的要看机遇,废弃物资源化和污染应急修复虽然不怵任何单位可就是有些劳累赚吆喝的感觉,材料成型与环境催化(主要是氧化还原催化,酸碱催化部分我也就混饭的程度)很难拿单估计不好做。文科社科部分估计是没太多机会做。有兴趣者无论纵向横向顾问都请和我们联系,能做的我直说,不能做的我也直说。

     我还会继续进行广义生态工程学的研究,无论是理工、经济、文化社会部分都会并行逐渐强化和正规化的。不能停留在现在的初级阶段,现在的水平有些丢人,算半个民科半个科学家(用自己的理论推导技术并应用的,但是用词很不标准且理论系统也还不完善),拉到正规科学家(成功的理论创建者或还兼应用的)面前自己都会脸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1693-952488.html

上一篇:求教搞沙漠研究的:砾石在沙区会不会不好收集?
下一篇:侠之大者,做汉奸;学有成者,为民科————戏说汉奸
收藏 IP: 36.251.129.*| 热度|

33 徐令予 武夷山 谢平 李竞 李毅伟 周健 王晓明 陆绮 黄仁勇 李土荣 李天成 王启云 刘全生 吴世凯 李颖业 张云 梁洪泽 陈南晖 蔡小宁 汪晓军 陈小润 王毅翔 刘光波 biofans dulizhi95 pppoe201 bridgeneer qzw icgwang dchlin zhoutong aliala czw101606011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00: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