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 教育 责任 快乐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xh 大连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胸无大志,努力做个合格的教师。当淡出三尺讲台时,没有因为误人子弟而悔恨即可心满意足喽!

博文

“北大问题”的根由很可能在这里!

已有 3649 次阅读 2012-9-3 10:34 |个人分类:教之道|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高等教育, 中国, 李开复, 陈章良, 北大问题

最近北大出了不少事儿,与其身份很不相称。其实这些问题其它学校可能更严重,只是北大的身份不同、在国民心中的份量不同,导致不少人在窃窃私语。

实际上,名牌大学的成长与大师的成长类似。许许多多的成功人士在对年青人谈论成功经验时总是说“先做人后做事”。这种事情在教育、科研领域的确很对,谁见过哪些真正的大师(某些披着院士服的人物不一定是大师哟)人品存在严重问题了?

俺也在跟风关注“北大问题”,今天看见了这样一个帖子,直接粘贴过来请大家品读,似乎能够揭示或启发点儿什么:

(《陈章良的悲哀,人才比人品更重要!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7eb28201000943.html

李开复与北大校长陈章良,有一次辩论。陈章良提出了智力第一,品格第二的人才观。李开复非常震惊,他无法理解北大的校长居然认为,人的品格是其次的要求。
开始我认为,李开复在美国受的教育,所以更理想化,更追求完美;而陈在国内,更现实,特别在现在高速发展的进程中,急缺人才。所以,由德才兼备,改为唯才是举也是可以理解的。今天看了凌志军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这本书,焕然大悟,原来李开复看起来理想化,其实更具现实性。而陈退而求其次,却可能不但难以得到人才的“智力”,相反,可能要与平平的庸才相伴。也就是说,品格其实是成就为超一流人才的前提,而不是附属物。现实也说明了这一点,李开复以他的人才观,选拔出了一群世界顶级的人才,做出了卓越的成就。原来,品格并不是与才华并行的另一种才华,而是天才智慧的土壤。
为什么这样讲呢?其实人与人的差异,在智商上并不多,生理学家也证实,人与人之间脑容量的差异其实很小。那么是什么造成在后天,人与人之间有那么大的差距呢?关键就是在于:每个人是否能遵从内心的召唤,坚持自己的兴趣,能不能在一种自觉的努力中,在一种快乐的环境中,让自己的潜能得以充分的发展。总结起来就是:人生的幸福核成功来自于了解自己,成就为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的发挥出一个人的潜能。
人与人之间的比较并不是天资的竞争,不是吃苦能力的竞争,不是努力程度的竞争。人与人之间本质上是其潜能发挥程度的竞争。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我们表层意识在我们整个意识体系所占的比例其实非常的小,我们的智慧和才华,是内在天赋的流露.并不是仅仅从外界的输入而得到的,外在的知识学习只是一个工具,而我们内心其实还有一个意识和灵感的宝藏,与外在的学习相呼应,并产生新的创造。如果我们通向内心激情和灵感的通道被阻碍了,只是仅仅依靠努力和勤奋,是无法“培养”出天才的。
每个人其实都具备接近的天才,但只有少数人得到比较充分的开发。那么,我们要问,是什么阻止了我们得到上帝的礼物?其实就是我们许多愚蠢的功利目标,反人性的教育,还有就是卑下的品格。强大的心理和完整的人格是一个人的基本要求(有统计数据表明:中国人达到此基本要求的人比重较小),而高尚的品格则是天才和潜能充分发展的前提。一个自卑,压抑,怯弱,狭隘,自私......的人,其实已经丧失了成为一流人才的可能,因为,他的天赋才华和灵感之门已经关上了。仅有外在的努力是无法造就一个真正的人才的,古今中外的许多人也证明了这一点。
我们可能要为陈章良遗憾了,委曲求全却只得到一群庸才,真是丢了夫人又折兵啊!同时,心里也为中国一流大学校长的见解层面感到痛心,不由的写下此文,以一孔只见为大家提供一个视角。

 

人才培养很复杂,教育也很复杂,办学校更复杂,办世界一流大学复杂加上难度极大。那种认为只要有了SCI,只要有了CNS,只要有了诺贝尔奖就可以了的观点是片面的,是成不了事儿的!

实际上,“北大问题”根本不是北京大学的问题,而是中国高等教育和中国大学的问题!要解此题,倔人估计需要300~400年的时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5745-608702.html

上一篇:黄河到底有多少道弯儿?
下一篇:做中国人“真好”!
收藏 IP: 202.199.134.*| 热度|

11 李学宽 许培扬 丛远新 陆俊茜 赵美娣 王桂颖 王涛 郑西涛 李志俊 肖振亚 者仁王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6: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