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学期开始了,绝大多数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兴高采烈地报到(许多大学生还有一些兴奋哩),可是有人却放弃了。
弃读者可能认为,这纯粹是个人事件,与他人无关,他人也无权干涉。话虽如此,法理上也没什么说的,可事实上呢?真的是纯粹的个人事件、与他人无关吗?
根据我们国家的情况,招生单位和导师每年的招生名额是有限的,许多导师为了不“浪费”学生的精力,大多采取“等额”招生,也就是与考生商量好了,如果成绩达标就招致麾下。如果某生得到了入学通知,其导师就不可能再招收其他学生了,再说也来不及了,此乃其一;由于招生单位的名额有限,某生获得入学资格,就意味着另外一个学生“失去”了入学的资格,而且是开学时“弃读”,其它方面根本不可能有“补录”的措施——大家都知道,研究生录取政策是没有“后补委员”的。此乃其二,影响招生单位和其他考生。
仅仅这简单的分析,弃读就不再是纯粹的个人事件,已经影响了招生单位、导师和其他考生!现在的学生,不少人三观不太成熟,动不动就“放弃”——小到弃考(放弃某门课程的考试,放弃某种资格的考试),大到放弃生命(新开学不是有人放弃生命了嘛,这里就先不讨论了)。放弃考试,犹有可也,虽不伤大局,但“放弃成性”对自己可不是好玩儿的。不过这种“放弃”还算影响不大,基本上不影响招生单位和其他考生,只是对导师有些影响,因为导师约考某生就意味着不能再约考其他心仪的考生。要想不对其他方面产生任何影响,最好是前思后想而后行,想好再报名——弃报基本上对哪个方面都没有影响,呵呵。
既然弃读不是简简单单个人事件,作为成长中的学生就应该引起重视,不能随心所欲。此类事件的频频发生,也反映我们教育中的一些问题,只顾学习成绩、只顾学术水平,而忽略了人品教育——考虑问题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理应属于人品问题——真的会出问题,动不动就以死威胁学校、威胁导师的行为难道不是人品教育出问题了吗?当然,导师也可能存在问题,难道这部分导师不也是在这种大环境或教育理念下成长起来的吗?即使他们的学术水平再高,能培养出人格健全、品行端正的科技工作者或社会的人吗?这里就不把香港最近几个月发生事情的根源拉过来剖析一番了......
关于学习、成长放弃的一系列事件中,只有“弃报”是自己的事儿,其它的“弃考”、“弃读”、“弃毕业”等等都不是纯粹的个人事件,从年龄上讲,早都是成年人了,做事应该靠谱啊!实际上,“放弃模式”影响最大的还是当事者自己,时间会慢慢证明给他们瞧的。这里,千万不要再提比尔盖茨了,全世界只有一个比尔盖茨,但模仿者何止数百万乃至数千万;如果让比尔盖茨再重新走一遍人生之路,他可能还会非常成功,但他肯定成不了“比尔盖茨”!
成功之路有千万条,读书是其中最简单、最容易的路径,而读博士又是最快的那一条!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1: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