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y201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xxy2011

博文

自主学习理论

已有 19073 次阅读 2012-6-5 16:55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学习

 

自主学习理论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国外使用自主学习的有关术语很多:

  ●自我调节学习(self-regulated learning)

  ●主动学习(active  learning)

  ●自我教育(self-education)

  ●自我指导(self-instruction)

  ●自我计划学习(self-planned learning)

  ●自律学习(autonomous learning)

  ●自我定向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

  ●自我管理学习(self-managed learning)

  ●自我监控学习(self-monitored learning)

一、自主学习理论的发展历程

1、国内外自主学习阶段比较图

1、国外自主学习发展历程

国外的自主学习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20 世纪之前国外对的自主学习研究仅仅处于自主学习思想的提出阶段;从20 世纪初至 20 世纪 60 年代国外对自主学习的研究有了较大的发展,开始进入自主学习研究的初步实验阶段;到了 20 世纪 60 年代后国外对自主学习研究才逐渐开始进入自主学习的系统研究阶段。

2、国内自主学习发展历程

我国自主学习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可以说是具有悠久的历史。总体来看,20世纪 20 年代以前可以看作是我国自主学习研究发展的第一阶段,即自主学习思想的提出阶段;从 20 世纪 20 年代到 70 年代可以看作是我国自主学习研究发展的第二阶段,即自主学习研究的初步实验阶段;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可以看作是我国自主学习研究的第三阶段,即自主学习的系统研究阶段。

3、国内外差异

国内外对于自主学习的研究存在较大的差异。国外更侧重对自主学习相关理论的研究,虽然因各种观点的理论立场、研究方法和思路不同,对自主学习的许多基本问题存在认识上的差异,但每种理论观点在自主学习研究发展的不同时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国内更侧重对自主学习实践的研究,主要限定在相对来说比较具体而微观的层面,主要是针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具体学科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展开的研究,重点探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教学方法,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比较强。

二、自主学习的概念及特征

1、关于自主学习概念的理解

1)       对自主学习概念理解, 大致分三类。

第一种观点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模式或学习方式。如余文森等认为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 是与他主学习相对立的一种学习方式。

程晓堂认为自主学习有以下三方面的含义: 一是自主学习是学习者的态度、能力和学习策略等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主导学习的内在机制, 就是学习者指导和控制自己学习的能力; 二是自主学习指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使用学习材料的控制权, 就是学习者对这些方面的自由选择的程度; 三是自主学习是一种模式, 即学习者在总体教育目标的宏观调控下, 在教师的指导下, 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订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

    第二种观点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建构性的学习, 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 监视、调控由目标和情境特征引导和约束的认知、动机和行为。

持相近观点的还有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Barry J. ZimmermanSebastianBonnerRobert Kovach等人。他们把自主学习定义为一自主学习的理论基础影响自主学习的因素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种自我调节的学习过程。自我调节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的效果、达到学习的目标, 主动地运用与调控元认知、动机与行为的过程, 自我调节的学习者在获得知识过程中能自己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

第三种观点以庞维国为代表, 主张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来定义自主学习。从横向即学习的各个方面来定义, 自主学习的动机是自我驱动的、内容是自我选择的、策略是自我调节的、时间是自我管理的, 学生还能主动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并能对学习结果作出自我判断和评价的学习; 从纵向即学习的整个过程来定义, 自主学习是学习者能自定学习目标、自订学习计划、做好学习准备, 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自我监控、自我反馈、自我调节, 对学习结果能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的学习。

2)       齐莫曼关于自主学习概念的理解

齐莫曼是当今美国最著名的自主学习研究者之一。1989, 他提出并不断修改完善其自主学习理论模型。

 

齐莫曼还提出了一个六维度的自主学习研究框架,如下图

 

2、自主学习的特征

自主学习这一范畴本身就昭示着学习主体自己的事情,体现着主体所具有的能动品质;学习是自主的学习,自主是学习的本质,自主性是学习的本质属性。学习的自主性具体表现为自立”“自为”“自律三个特性,这三个特性构成了自主学习的三大支柱及所显示出的基本特征。
   
自主学习就是学习主体自立、自为、自律的学习。学习的自立性、自为性和自律性是学习自主性的三个方面的体现,是自主学习的三个基本特征。其中,自立性是自主学习的基础,自为性是自主学习的实质,自律性则是自主学习的保证。这三个特性都说明了同一个思想:学习主体是自己学习的主人,学习归根结底是由学习主体自己主导和完成的。承认并肯定这一思想,对于改革矫正曾有的诸多不合理的教育教学手段、模式,从而探索创立崭新的教育教学手段、模式,无疑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功能和意义。
   
以上自主学习的三个特点是基于传统的自主学习理论,那么信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不仅延续了传统自主学习的理论,而且又增添了基于息环境下的新特点,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终身学习相结合,在性基础上体现了性,我认为新特点概括为以几个方面:
1
共学,合作学习环境下的学习者不仅仅是自己,而是一个团体,一个学习目标的确立以后,团体的每个成员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要共同讨论、共同思考,从而达到最终的学习目标,这种学习目标的获得更有效、更有深度和广度。
2
共创,共创要从自我的条件下转化,我的探索要转化成共同的探索,自我的选择要转化成共同的选择,自我建构要转化成共同建构,已有的知识不需要创造,这个过程体现的是学习者们从探索、选择、建构到创造新知识的过程。
3
共和,充分实现个人和全体的最大限度的融合,真理只有一个,使每个人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懈的努力,使多元文化由而合,彼此之间有所共识,把矛盾转化为和谐。

三、自主学习的理论基础

自主学习模式的兴起是与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分不开的。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三大主要流派 ———人本主义、认知主义以及建构主义都强调教育必须以学习者为中心,而学习者自主理念正是在这些理论背景下形成发展起来的。

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兴起的一个心理学流派。Maslow对心理学的最重大贡献之一是他的基本需要理论。人本主义的另一代表人物Rogers更加强调发挥人的学习潜力。他认为,只有当学习者感觉到所学内容与他个人相关,并积极参与时,学习才是有意义的,这样的学习才能持久、深入(Williams & Burden 1997 : 35) 。他还指出,人的学习以自主学习的潜能的发挥为基础,学习的目的是学会自由和自我实现。

人本主义学习论者认为,学习是具有独特的品质的人的学习;学习者的需要、情感、意愿必须得到充分重视与满足。尽管人本主义思想也受到了不少的批评,但其重视学习者情感因素的学习观一点不为过。由此可见,学习者自主理念始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个人为中心的自主学习策略是人本主义思想的最直接体现。

2、 认知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有早期认知学习理论与现代学习理论之分。早期认知学习理论有Kohler等人的“顿悟说”,又称格式塔(Gestalt)理论,还有Tolman的“认知- 期待说”。由于这些理论建立在动物心理学的研究基础上,他们阐述的实际上是知觉水平的认知,所以对实际教学的意义不大。现代认知学习理论有许多流派。其中Bruner的“认知- 发现说”、Ausubel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及Gagné等人的信息加工理论等是主要认知学习理论。

现代认知心理学对学习者自主理念的启示在于:首先,强调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研究的主要任务由研究“如何教”到研究“如何学”;其次,Bruner 的认知- 发现说则比较强调学生通过教师指导自主地发现事实、理解概念和原理。当然,现代认知学习理论同样重视教师如何给学生以有意义的教学指导、如何结合信息加工理论设计更合理的教学大纲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它对学习者自主理念的影响相对小于其它两大学习理论。

3(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目前教育心理学最热门的理论之一。建构主义是受Piaget的认知发展心理学(Cognitive Devel2opmental Psychology)Vygotsky的社会互动理论(Social Inter2actionism)的启发而发展起来的新兴的教育心理学流派。WilliamsBurden(1997)吸取人本主义、认知主义以及社会互动理论思想精华提出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可能是迄今为止最完善的建构主义理论。她们提出的社会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包含四个关键因素:教师、学生、任务和环境,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不可能孤立于其它因素而存在,它们之间的交互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设置体现自己教学理念的教学任务;学生作为个人理解这些任务的意义和个人相关性;任务则成为教师和学生的连接界面。

 

 

自主学习的三个理论基础之间的关系:自主学习是现代教育心理学尤其是人本主义、认知主义、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结晶。它吸取了人本主义必须重视人的感情因素的思想,强调在教师指导、帮助下学生参与、甚至决定整个教学过程;它采纳了认知主义的认知-发现说,强调知识的获得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发现;它又及时借鉴了建构主义特别是社会建构主义思想,强调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强调学习环境(如自主学习中心)与社会互动(如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可以说,学习者自主是一种起源于人本主义,而随着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的兴起而逐步发展、成熟起来的新的教学理念。

四、影响自主学习的因素

  1、内部因素

a)      自我效能感

      是指个体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某件任务,是个体的能力自信心在某些活动中的具体体现(班杜拉)。

是主观评估,不是实际能力。

其强弱不是固定的,而是与具体任务相联系。(与自信心不同,自信心是相对稳定的一种个性特征。)

增强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策略

要让学生想学,并相信自己能学

首先要了解学习自我效能感是怎么形成的,即认识来源:

⑴亲身获得的成就   要通过自己努力获得成功。

⑵替代性经验   与他人行为表现比较。(他能做到,我也能做到)

⑶言语说服    别人的评价。

⑷生理状态    (考试出汗,是紧张还是天热造成,效能感是不同的。)

⑸自我效能信息的认知加工(以上四个方面都要通过认知评价才具有指导意义)

可以采取的教育策略

⑴增加学习成功机会

n       降低成功评判标准

n       展示长处

n       设置合适的学习目标

⑵树立合适的学习榜样

千万别把尖子生作榜样

⑶言语说服

与学业成功相结合,循序渐进。

⑷对学生的学习进步给予适当的归因反馈

学习能力或努力方向反馈,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表扬)

b)       

 指个体对自己的成功或失败所作的因果解释。

学生一般从四个因素中归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

引导学生归因于努力、任务难度,避免把失败跟能力联系在一起

c)      目标设置

n       目标起着调控学习过程和学习策略的作用

n       近期的、具体的、有一定难度又能够实现的学习目标,对自主学习具有更大的推动作用。

n       完成以下作业10分钟完成以下作业(要考虑难度)效果是不同的

d)      的获得

n       学习策略:是个体习得、用于改善自己在某一学习任务上的表现的活动、技术和程序。

n       分为两个领域:

n       认知策略

n       元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

n       是指个体对外部信息的加工方法,是个体为了提高自己的认知操作水平而采用的各种程序和方法。

n       例如,学习戊戌变法就可以采用精加工策略

元认知策略

关系到个体如何选择、监控和应用个体新建构的认知策略

e)元认知发展水平

n       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等。

n       元认知知识:认知主体、认知任务、认知策略等方面的知识。

n       元认知体验:是主体在从事认知活动时所产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

n       元认知监控:是指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积极而自觉地监视、控制和调节的过程,包括制定计划、实际控制、检查结果、采取补救措施等环节。

f)制水平

g)性别角色

2、外部因素

a)       教学模式


n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和活动程序。

n         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模式是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

b)       教材的内容和组织

教材不仅仅是教科书,还包括讲义、辅助资料和图片等。

c)       教育技术

多媒体与网络环境下

d)       课堂管理方式

教师的管理方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质量

e)       同辈群体

榜样示范、互相比较。

五、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

提供几种自主学习教学的模式

教线: (教师)

创设情境提出要求—提供方法巡视指导—组织讨论解答疑难—解读范例提供变式-引导总结参与提炼

(给任务给目标)  (给方法给时间)  (给机会给措施)  (给示范给材料) (给策略给结构)

 

 问题线: 

  问题情境 ---- 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 解决问题 ----—反思问题

 (激发动机) (阅读分析) (质疑猜测)    (验证证明)    (回顾总结)

 

  学线: (学生)

进入情境明确任务-带着问题自行阅读-提出问题相互交流—当堂练习进行巩固—回顾反思进行总结

 (激起阅读动机)  (阅读推敲释义) (质疑总结讨论)  (发散收敛活用) (反思回顾引伸)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45920-578902.html

上一篇:请后面发博文注意改评论设置为“允许所有用户评论”!
下一篇:知识分类理论
收藏 IP: 112.112.14.*| 热度|

3 李盛清 叶威源 刘爱民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9: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