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杨绛的去世说明了很多事情,有时候被辟谣的谣言其实是大家不愿意接受的真相。在杨去世几日之前的微信群里突然爆出她老人家病危的消息,之后有记者的文章采访了靠近杨的相关人士,说是“刚见过,没那么严重。”然后一天后,杨绛先生去世了。
医院里有些消息是没有保密必要的,医生护士也都有自己的朋友圈,所以一旦有名人的风吹草动,也就会有相应的消息出来。当年赵丽蓉先生的身体巩汉林也这样辟过谣,但是,巩后来自己说:“也知道所说并非事实”。
所以,杨先生病危之前接受过很多来自陌生人的网络祝福,只是没想到随后的悼念来得如此之快,所以紧接着又是一轮惋惜与伤感。
二
虽然网络上却开始撕扯起来。
先是悼念的资格问题,连杨绛的文章都没有看过,怎么有资格悼念?云云。
接着就是反驳文章——我们悼念一个恬淡的老人哪里错了。
随后开始深挖钱杨旧事,比如,钱长于记忆而弱于创新,顶多秉承了乾嘉学派的考据传统并利用自己的智力做到了极致而已。
也有人提到了冯友兰女儿宗璞的小说《东藏记》,里面很恶毒地映射了钱杨夫妇的自我兼相互欣赏,对人则刻薄寡恩,为人也是孤独封闭。
还有说中国民族的脊梁绝不是钱杨夫妇这种避世之人,而要积极牺牲勇于奋斗的那种,比如竺可桢。
各种说法纷至沓来,让人有点目不暇接了。
三
我笑笑。
其实,钱杨就想在自己的家里炫耀智力和读书量,又能如何?你不喜欢可以不看不听。
至于说到学术贡献,是不是“大家”之类,人家又不在乎大家的评价,就想做一个学贯中西,但是没啥创新观点的学者,你还能按照自己的设想去设计他们不成?
钱杨不做的事情,如果你想做,可以自行做去。
如果自己不做,又觉得钱杨应该做,那就荒谬了——人家名气大也不是求来的啊。
其实,钱杨两位,包括刚刚爆得大名的韩春雨副教授,都有自己的节奏,一直按照自己的节奏在自己的家里起舞,和大广场上的小苹果不一个风格,这不是过错,至于起舞的姿势,大家也不必去指导人家。
四
国人其实最希望有自己的节奏,可是,却每每陷入社会上的流行节奏而自罢不能。
即便到了今天,我们拥有了一点点设计和追随自己节奏的可能权利,但是大家已经不愿意使用它或者不会使用它了,还是闻小苹果而起舞。连科学家和学者都如此,其他行业也更没有选择了。
但是,国人却并非不知道自我节奏的可贵,自己已经无能拥有,就羡慕下别人吧。
钱杨夫妇恰好就是完全按照自己的节奏生活,雷打不动地执行着自己的生存计划,即便有外界的强烈干预,也依然在夹缝里坚持着这一点。
五
是的,拥有自我,与这个世界,与万千民众无关的自我,就是钱杨夫妇留下的最深刻痕迹。
人家不在意任何别人,哪怕爱过自己的炙手可热鼎鼎大名的费孝通(人大副委员长、副国级领导唉),一概“懒得理你”。如此,大家何苦去打扰他们,但是,我们太缺少这样的情怀个性了,自己做不到,人家做到了,羡慕总是可以有的。
来自网络上一切冲突其内在都源于此。
科学家和学者们抱怨各种填表,各种申请,我看了也觉得可笑,你可以选择少填,如果不能选择完全不填的话。自己又抱怨又来表必填,何等的灵肉冲突啊。
科学网上有几位经费够用就不再申请的教授,大概不超过10个,只是个位数,但是,已经有了。
他们就如钱杨这种虽然在那个时代更为稀缺但是确实始终存在的学者一样,做事情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其他事情,如非强制,就会直接放弃。
人与欲望的斗争,想战胜真的很容易。
科学网上的那位清华妹妹,为了这种所谓的“事业”欲望甚至牺牲了结婚成家享受一般家庭生活的欲望,让我咋舌不已。糟糕的是,她用做工程的思路不断重复性地解析了N多蛋白质晶体,发表了N多牛刊的论文,但是全部加起来的影响却比起一位差得多学校副教授的一篇论文都不如,情何以堪,情何以堪啊!
我想,她失去的不仅是自我。
六
今天,我们拥有了选择不从于流俗的可能,但是,你选吗?
不选,那就对着选了的人顶礼膜拜吧。
这样的膜拜直到更多人出来自主选择后才会消失。
至于时间,你预测一个?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1: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