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一论韩春雨“事件”:我国科学界只有寥寥几个干出真活的人吗? 精选

已有 35250 次阅读 2016-5-22 14:53 |个人分类:人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欢迎关注“陈安看世界”微信公众号:每日一文,品评游思】


  河北科技大学的副教授韩春雨火了,足以成为中国科学界的“事件”了。而且人家火了之后似乎并不想因之抓紧换个东家以求得一个更好的价钱,这样的品格比起那些回国后收入比国外当教授还多了很多,比身边同为教授的同事更是高了太多的所谓海龟,怕是不可同日而语,也许两者根本就是背道而驰的。

  韩春雨的问题在于没有花去多少国家的科研经费(几十万而已),在“生物”(或时髦点“生命科学”)这个烧钱极其厉害的行当,他太“节约”了,人家一篇nature论文是用数千万上亿的经费换取的,显然,韩太廉价了。但是,就成果而言,同行立刻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很可能是这十年中国生物领域少见的“方法”创新,绝非使用进口设备基于同样的思路仅凭力气活同理可推地解析几个(几百个也一样)蛋白质那么简单。

  ——————————

  就此“事件”再问一个老问题:中国科学界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

  这每每都会作为一个问题提到眼前,而这个问题我们的回答和做法总是不同,且不断相互“piapia”地打脸,“口是心非”几乎是永恒的。

  “人才观”直接关系到做得成什么事业,在科学技术这个专业性极强的领域更是如此。这里,有两个基本观点。  
  观点一是:“中国最缺少的是将帅级人才。”
  观点二是:“中国最缺少的是真实脚踏实地干活的人才。”  
  现在,中国科学界到处在寻找或者“造就”所谓的将帅级人才,而细致踏实的工作却还是没有人愿意做,或者直接推给博士生硕士生们去做,因为大家的目标不是研究工作,而是“包装”将帅级人才:不是说缺这样的人才吗?我们的任务当然是拿出这样的人才让他看。


  而将帅级人才是这么来的吗?  

  科技界常说的还有一个词是“原始创新”,一般情况下,一个将帅级人才应该有这个能力,否则,他是带不起不支军队的,这就象中国古代的战争一样,穆桂英自己耍不动枪,要她去领导全军将士,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即使百岁挂帅的佘太君,也不是坐在帐中直接指挥,也要在兵将们面前表明自己舞得动兵器。而将帅级人才的必由之路就是扎实的科研的“具体”工作,这里,具体两个字太重要了,因为现在中国科技界的实际现状是:一个人一旦博士毕业,就不愿意或者不再全身心去投入具体工作,这太可怕了,在博士时期即使能够奠定自己的学术地位,之后的不再扎实地步步为营地前进,你能想象这样的人最后会成人才?乃至会成为将帅级人才?简直是笑谈。  
  从单位里“拿”出将帅级人才来,通过或引进或“造就”的方法,而不是通过干了很多具体的科研工作积累成果然后成长成这样的人才,就成了目前在中国科技界的一个有很大影响的人才观点,这样错误的思路接下来就会影响到从事科研的每个人(或者说早就影响到了)。如果说我们在五、六十年代还存在科学上的原始创新的话,现在,几乎是很少了,并不是说人的水平不行了,而是我们的科技政策在这个问题上一错再错,其结果就是中国论文多了,但是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日渐下降。

  

  我对于其他学科不太了解,不敢胡乱评论,对于数学还是知道一些的,在获得过菲尔兹奖(应该说是数学界的“诺贝尔奖”)的哈佛大学教授丘成桐先生看来,中国数学家真正有国际影响的只有三个:已经去世的冯康先生在有限元上做出的杰出工作,陈省身先生在微分几何方面的开创性的工作,以及华罗庚先生在多复变函数方面的伟大贡献。
  当然了,丘成桐先生自然是格外狂妄的人,对于吴文俊先生在示性类示嵌类和机器证明方面的工作没有提及,他应该不会不知道,但是还是没说。他还评价过陈景润在1+1上的工作,认为算得昂优秀,但是距离杰出还甚远。
  而说到将帅级人才,我知道陈省身、华罗庚两位先生肯定都算的,华先生还在多个方面是将帅级人才。他们都有这个资格做将帅,因为自己的研究成果是伟大的、首创的,但是,要知道,中国在数学方面的科学院院士就几十位啊,有谁敢出来声称自己是或者接近于将帅级人才?我看是没有人好意思的,所以,将帅级人才的首要条件是自己在这个领域中有着非常大的成就,否则,去做这样的将帅级人才,别人不羞,自己都会脸红。


  我国科学界的实际问题在于,现在连踏实做自己的科研工作的人都越来越少了,怎么可能去成就将帅级人才啊!第一步必须是塌实工作,做出成就,本身又具备领导学科发展潮流的能力或者个人魅力,然后才能再去考虑将帅级的问题。
  上面的讨论并没有否认那些数学学科的科学院院士的工作是优秀的,陈景润院士皓首穷经的研究成果还是很好的,而且经过报告文学的渲染,成为全国知名人物(比华罗庚先生的名气更大,但是陈肯定不是将帅级人才),而问题只在于,应该加大鼓励踏实研究工作的力度,至于将帅级人才,现在非但不能鼓励大家去努力成为,而要尽量降低大家争做将帅级人才的动力。


  事实上,即使你想方设法地不让大家去做这个将帅级人才,大家都还在争破头呢。因为,这个名头往往就意味着资源的拥有权力和分配权力,君不见,有多少学者作为领域的专家坐在了各类基金评审席上拼命向着自己的单位(甚至自己主管的研究中心)抢钱啊,有的隐晦些巧妙些,你给我争钱,我给你争,狼狈为奸的模式。这种的将帅级人才我们都见得太多了。

  因此,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将帅级人才更是不应该鼓励的。有朋友说,其实这两类人才中国都缺,也有道理,但是因为将帅级人才不是想要就能有的,甚至可以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所以,我们现在最缺的还是认真做研究的人,这里,套用一句雪莱的诗:
  “踏实工作的科研人员越来越多,拥有将帅级人才的日子还会远吗?”  
  我有个朋友,做事一向稳妥,工作兢兢业业,从海外回到中国,在三家研究机构竞聘副研究员的岗位,结果,两家拒绝了他,第一家在结束了个人基本情况介绍后问他问题的时候,问的是你最得意的工作是哪项,他回答是自己的博士论文中的一些工作,我一直了解他,知道他始终是低调的人,最后评委们的结论是这个人来到所里后不能成为一个领军人物,只是一个普通的研究人员,这样的人研究所并不需要,于是,他被拒绝了。
  第二家由于他事先在那里工作了几个月,和一个研究远的合作还是不错的,以为这一家肯定能行,结果招聘的时候,他又没有表现出自己除了研究能力之外的其他能力,如:争取资助、拉关系、同时能对整个学科提出清晰的未来发展思路,而最初因为看中他的研究能力而临时让他先去作为项目聘用工作的老师就有点无奈。当然,领导们看人自然是比具体负责这项研究工作的人目光要远很多,自然是不需要考虑老师的意见的。于是,他获得了第二次拒绝。
  而后来我注意了一下最后被招聘进去的人,发现大多数属于夸夸其谈之辈,论到已经完成的研究工作,与我的朋友相比可以说有不少的距离,但是能说会道,或者看上去很有那种什么工作都能承担起来的将帅级的模样,所以,被光荣的录用了。


  而中国的科学在世界上却仍然没有因为将帅级人才的陡然增加而地位也随着大增,不过,会很奇怪的没有人为此伤心。  
  此外,还需要说的一件事情是,现在科研机构已经开始这样宣扬了:我们目前已经拥有几名将帅级人才,还准备在未来多少年内进一步加大将帅级人才的培养力度!在几年内,将帅级人才达到三倍于现在的规模。
  呜呼!我国科学界只有寥寥几个干出真活的人吗?

  事实上,生物学界引进的“帅才”最多,浪费公币也最多,但是他们自己却知道那几亿的经费出来的成果比不上韩春雨的几十万。

  其实,我们应该等到公认的成果出来之后再行封赏,赏得再多也不会有意见,现在的问题是打赏太快,或者那些“帅才”声称没有几个亿或几十个亿是做不出来东西的,比较韩春雨这样很不帅才论文太少经费用得也不多的,这些东西就是两个字——

  该死!!




韩春雨事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979007.html

上一篇:教育公平与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访谈有感
下一篇:“韩春雨副教授”与“杨绛先生”
收藏 IP: 222.88.196.*| 热度|

109 杨华磊 孙学军 褚海亮 谢力 陈楷翰 逄焕东 杨正瓴 赵美娣 蒋新颖 李升伟 李文靖 王涛 姚伯元 王鹏涛 吕喆 李世春 董焱章 曹俊兴 施郁 刘洋 蔡小宁 张卫 张忆文 汤茂林 雷蕴奇 马红孺 陆宇振 李雷雷 张行者 黄永义 梁红斌 姚小鸥 黄仁勇 牛凤岐 朱勇 王超 梁洪泽 刘波 陆俊茜 孙启高 代恒伟 王春艳 邓海军 蒋继平 陈桂华 张江敏 陈德福 庄世宇 陈南晖 张骥 李强林 蒋百川 汪晓军 金拓 吴雷 尹华杰 李永丹 梁庆华 罗教明 武永军 王志丰 徐绍辉 左宋林 许方杰 郑永军 黄式东 康建 李学宽 李红雨 蔡志全 陈理 林怀俊 王林平 李斌 陈智文 任胜利 李斐 韦玉程 薛宇 王建伟 程强 高峡 何金华 朱志敏 葛兆斌 zhouwangpu fumingxu xlianggg y371248508 gaoshannankai wqhwqh333 taoshl scking xiyouxiyou wangqinling ZYHDZ UNCblue loyalSciencefan 好象 zjgjnu wgq3867 biofans watercold ShowAttitude sunweiweided willchan mathqa ericmapes liyou198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5: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