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教育公平与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访谈有感 精选

已有 12803 次阅读 2016-5-17 13:35 |个人分类:事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这几日忙得不可开交,今天上午在科学网进行在线访谈,自己居然只参加了一多半,回答完眼前看得到的所有问题就抓紧忙别的去了,等回头再看,又多了些问题。好在访谈嘉宾还有四位,否则我这罪过大了。】

【还是整理下关于教育公平的基本观点吧,也说下优质教育店的均衡配置问题。】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认定的教育公平。我的一位朋友现在是北京户口,儿子当然也是,她就很难理解外地人对北京机会的羡慕嫉妒恨——北京的基础教育虽然看上去机会多,可是孩子们一样很累,或者也不比其他省市区城市的孩子更轻松,为什么大家都盯着北京的孩子高考说事儿呢。

  我笑笑,问了她这样一句:当年你在河北参加高考的时候,有没有希望自己是北京的孩子?你呀!也太健忘了吧。

  事实上,尽管大城市的素质教育要强于小地方的,但是孩子们依然很累,基本不存在几个大城市的孩子玩着就上名牌大学的现象。

  其实,大家所抱怨的是“没有最累,只有更累”,于是,湖北在抱怨,河南在抱怨,江苏在抱怨,山东也在抱怨,甚至北京这种被全国艳羡的城市也在抱怨。

  处处郁闷,然则何处有乐也?其必曰:此处唯痛苦,快乐在别处乎!

  

————————————

  中国的社会越来越迈向现代化,医疗尽管有莆田系的骗子,尽管有过度医疗,也比赤脚医生时代强了很多;养老金尽管有地区差异、城乡差距,可是,比昨天还是强了些。

  总体而言,我们知道了外面的世界,有了比照物,也可以期望得到一种理想的情景了,可是,梦想实现起来并不简单。我们的抱怨主要或者往往集中在变好的速度上,而不是方向上。没人愿意回到50年前“文革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状态,除非是没脑子。

  教育公平也是,我相信教育部出台这个名额调整的政策一定是经过调研的,否则他们也不敢擅自出台指向如此明显的文件,只是,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任何改变既得利益格局的举措,哪怕最终导向一个更为公平的世界,也会遭到广泛的质疑。

  当然,这并非是说教育部的这个政策就对了,他们的调整步幅和速度太快,而且尺度和时机也都不太合适,可以说,匆匆抛出一个不成熟的东西,挨骂是必须承受的结果。

  但是,另外一个方面,让你来制定一个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你能做到无可质疑吗?现在就做来试试——

  挨骂也几乎是必然的。

  因为,享受了经济一直快速发展的时期,我们只能享受增量带来的机会,却难以承受任何减量带来的损失,这就是获得感和失去感的不同——人人都希望得到而不能失去。

  恰好国家整体的发展态势是各个领域都在增,哪怕是货币贬值了,但是我们拿到手的钱数不也增加了嘛!其他领域也一样的,选择机会变多,中国不行还有外国,美国不行还有韩国,大约如此。这倒是一个社会正常成熟起来的标志。否则,回到1978年,在农村、工厂、甚至家里的孩子们突然发现有一个知识改变命运的高考机会,立刻抓紧复习就有希望获得大学录取机会,一旦得到录取通知就会立刻感恩戴德、感激涕零,哪里会有抱怨的可能。但是,需要知道的是,那个时代基本处于不正常状态,或者说正从不正常走向正常,一点点原本人人就该有却被剥夺的机会重新给予一点就能让人从绝望中发现火光。

  ————————————

  就现象而言,中国的很多事情在美国在欧洲也同样存在着,比如各州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每州的大学都会对本州人有格外的优惠,或者录取机会上的,或者学费减免方面,一视同仁几乎没有过。

  而类似哈佛、耶鲁这样的大学,对于少数族裔的照顾也是显然的,甚至他们对于学校的捐款大户也有相应的照顾措施。我们遇到的各种不公平在那里也随处可见。

  由于各大学录取是自主的,渠道是申请的,没有全国的分数线,也没有各州的分数线,大量外国来的官宦子弟甚至很轻松地进入名牌大学,而这也正是这些名校的倾向性政策造成的结果。加上了这些主观因素的录取其实更容易带来不公,可是似乎大家都忍了。

  为什么?

  因为除了大学之外,社会上还有更多其他机会,加之不同学校价值观的不同,这里不行还有那里,自己的这项能力不够强无法录取到A大学,可是正因为此B大学却会看中这些能力,也就换个地方就是了,差别不大。

  但是,对于我们而言,只有一个高考分数反应出能力来,几乎没有任何主观的东西,那么,我们所能说事儿的就是这一个能力罢了。于是,湖北看不上北京,河南看不上湖北,江苏看不上河南,山东看不上江苏,或稍微颠倒下顺序也没关系,事实大约如此。

  马云说:那些名校毕业的学生就是要为杭州师范学院的毕业生打工的。是的,就现在世俗标准认定的极端成功的马云,在高考方面也是必须自嘲的,他的成绩不可能上名校,连211次一等的大学都不行。可是,他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机会——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类似的机会是增加了而不是减少了。

  ——————————

  所以,在一个能够定量衡量的领域(如高考,如论文发表),我们只能随着这被固化的标准走,即使自己甚至原本反对一考定终身的,也会洗脑式的围绕在被限定的范围内争夺,而浑不知其实我们可以创造更多的机会来赢得未来世界。

  北京为了辖区内的基础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花费了大量的力气,比如,将很多不知名学校变成名校的分校,或小学并入中学,弱校并入强校,家长的心理立刻就感觉好受了一些。实际上,目前优质教育资源也正在通过市场化配置进行全国范畴内的均衡,至少我知道河南就有北大附中的分校,也许未来北京四中的分校会有几百家上千家呢。

  这样感觉上好了些,而实质是否有较大变化呢?现在无法评判,我们也得边走边看。

  但是不管怎样,就教育公平和资源均衡而言,今天比过去好了些,虽然没有达到我们期望的地步,但是终究在变好而不是变坏。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977846.html

上一篇:2016年5月12日:中国应急十三年与减灾防灾七年
下一篇:一论韩春雨“事件”:我国科学界只有寥寥几个干出真活的人吗?
收藏 IP: 222.88.196.*| 热度|

29 蔡小宁 王涛 王春艳 武夷山 金拓 朱朝东 徐绍辉 王嘉文 赵保明 徐晓 冯大诚 罗春元 杨正瓴 翟自洋 韦玉程 李建雄 庄世宇 陆俊茜 施郁 赵美娣 白龙亮 王伟 傅晓明 xlianggg biofans yunmu dswayb wangqinling sunweiweided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7: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