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无PPT授课:给研究生上课的新尝试 精选

已有 2186 次阅读 2024-9-7 09:32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我一直试图给管理大类的研究生这样一个提醒:在管理(科)学中,几乎所有的理论、方法、应用、案例乃至技术,均可以在五分钟内给一个外行的人讲透本质。超过五分钟,应该就是对它的理解不够深入了。

       比如“两维四象限”这个基本模型,了解了它也就会明白很多更复杂的东西。

       风险分析方法中有一个“风险矩阵法”(RMA,Risk Matrix Approach),形式上就是两个维度四个象限,所谓terminate,transfer,treatment和tolerate。两个象限的“低高”“低高”两两组合就构成了四个类别,而象限可以是风险的烈度和频度,也可以是其他,看研究问题的需要。

       了解一个管理内容,当然可以用很复杂的形式,比如可以从多主体、多客体、多介质、多阶段、多维度、多层次、多尺度等“十多”角度入手去刻画,但是它的基本模型还是两维四象限。

       “删繁就简”就是教给学生们研究思维的最好路径。我在上周四、五的两门课(《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智库双螺旋法导论》《以下简称《智库》)上就试图少用甚至不用PPT,而是多采取双向交流的方式来讲授。本周五节课只有一节使用了PPT,未来还将继续做这样的尝试。

       给大家讲《智库》课程,我首先问大家谁是你印象中的智库角色,有说诸葛亮的,也有说杨振宁的,还有说我们从政研室礼聘的特聘教授的。

       我进行了简单的评述,比如诸葛亮,他在隆中第一次见刘备的时候当然是智库,因为他出的主意后来被验证了趋势和正确性,年纪轻轻初出茅庐就把未来的天下大势给确定了下来,当然是一流的智库。但是,他后期成为蜀汉的丞相,主要做的是行政性的工作,虽然自己的智力还在,也不是不能再做智库工作,但实际上已经很难了。所以他的智库团队就开始给他出各色的主意了。比如马谡说的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怀柔政策,“攻心为上”,就是一个具体的案例,按照这个原则去制定具体的做法,最终还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所以,就智库角色而言,诸葛亮前期是,后期就很难还算是了。

       说到杨振宁先生,他当然是伟大的科学家。但说到智库,他不如李政道先生更是。因为中国的基金制度、博士后制度、少年班以及两国联合的CUSPEA都是李先生倡导的,对于中国的科技界影响巨大,甚至今天我国的物理学若干中坚人物就是当年经由CUSPEA培养出来的。李先生还倡议建立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就是今天玉泉路的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院内的那个大型设备,始终在帮助中国粒子物理方面追赶国际主流。

        李先生是当之无愧的智库人物。

        这样,跟同学们边问边聊,大家在第一堂课就算是进入了《智库》这个课程的入口。

      而说到DIIS(Data-Information-Intelligence-Solution)和MIPS(Mechanism-Impact-Policy-Solution)这两个螺旋,我认为可以从几个角度去认知。

       一,客观和主观。从数据开始的一段螺旋是客观的内容,能呈现的出来可以为所有人所观测到的,而从机理开始的另外一端则是基于研究者以后的认知,试图去以之解释现象和政策。

       二,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数据出发的是natural science,要遵从还原论思维去寻找里面蕴含的规律。而从机理出发的因为涉及到人这个不稳定因素,更多要考虑的是社会身份、角色和特点,是典型的社会科学视角。后面的对于社会的影响以及要生成的政策,就更社会科学了。

       三,归纳法和演绎法。这是去年我在讲授这门课的时候有同学提出的,很好的思考。事实上,杨振宁先生说自己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成就,就是同时从中国和美国分别学到了演绎法(他称之为推演法)和归纳法的不同思维模式,两者一交叉融合,也就出大成果了。

        我总觉得自己是个天生的教师,遇到复杂的东西喜欢化繁为简,也喜欢把这些思维过程和最终的概括性的东西跟学生们分享。

       希望本学期的课程能够让我自己掌握更多快速让大家领悟科研精髓的方法,同时也能够做到教学相长,把学生最积极的思维激发出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1450043.html

上一篇:我看韩敬梓专著《西北地区戒毒者社会融入研究》
下一篇:作为老师的华罗庚让学生有“四怕”
收藏 IP: 114.253.245.*| 热度|

6 郑永军 刘进平 张晓良 刘跃 姚远程 汤敏骞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20: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