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ter50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fter50

博文

“社会知识”乎?“潜规则”乎?

已有 3502 次阅读 2012-2-10 11:05 |个人分类:教学资源|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潜规则, 社会知识


    “社会知识”乎?“潜规则”乎?

    哈哈,先申明一下,这里说的“潜规则”不是娱乐界理解的意思。至于学界是否有更多的理解素本人无知。

    每年放假和过年期间,就有了一些闲聊时间,也会有一些过去的学生登门拜年看望老师,寒暄之中自然会谈到一些工作体会或感悟什么的,有些内容平日在也听了不少。

    经常遇到一些研究院、设计院、公司企业的头面人物对我说,“吴老师,你们学校不能只教学生学问,不教社会知识噢”,“吴老师,你的学生都像你一样,不喝酒、不抽烟、不打牌、不谈色、不去“休闲保健场所”……,这在我们单位可不行啊”,等等。表面上听,这些话是中性的,可实际明摆着是批评啊!什么“社会知识”,就是“潜规则”嘛,“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就是不会搞关系嘛!有时遇到个别毕业多年而且干得非常出色的学生,他们还真还给我掏心窝说上一两句心底话,“吴老师,在社会上光会做学问真的不行啊”,言下之意是:“我不能纯指导学生做学问”,“好得我学会了很多社会知识,我才能够走到今天这一步”。

    哈哈,如果说自己不懂这些“道理”,不明白这些“社会知识”及其“重要性”,没有吃了不践行这类社会知识的亏,甚至也使自己的学生毕业出去吃了亏,……,我不白活了大半辈子?我还敢以After50作为昵称?不过,这是涉及人生观的问题,或是性格的问题,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啊!其实自己有时也很纠结,“潜规则”是老师该教甚至该做的吗?这有没有分界线和底线啊?

    如果面对现实和说句实话,回顾一下熟悉或有点了解的二三十年来的毕业生,许多干得比较有头有脸的,甚至被母校经常把他们作为榜样激励学子的,大都对“社会知识”悟性较好,并能够活学活用,而且先人一步。

    其实,高校教授那些“社会知识”已经发展多年了,有时还美其名曰“素质教育”、“创业讲座”。对于做多说多的人已经习以为常,潜规则已经变为公理了。对于潜规则,有的先生身体力行,自己实践和发扬光大,而且以身作则教导学生,这些人往往是牛人;有些先生只做不说,让学生去感悟,这些人往往是高人;有些先生只说不做的,这些人往往是闲人;还有不说不做的,但极少,他们偶尔也还得发几句牢骚,比如写篇博文或发条微博什么的。斗胆说一句,现在学界没有人不沾到这些“社会知识”的。要不沾它,至少要过了“初级阶段”,可当下大家都在“创先争优”,那有耐性等到那个时候,说不定还要过几代人呢!

    故事1:有时候出差到现场遇到个别三本毕业的领导(幸好三本领导不一般不看博文),他们经常直说,成绩好的学生往往就是能力差,会读书的不见得会做事。你看,我就是某某专科的,现在博士有什么用。面对这样情况我往往哑口无言,可不,很多年来,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多数考了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为了发挥知识的作用就选择在高校、研究院工作,干得出色也就是成为教授和高工而已,可其工作性质属于“乙方”;而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毕业后大都就到了基层,他们不乏有许多肯干、能干和对“社会知识”悟性较高的,若干年后就成为企业家或领导什么的,其工作性质属于“甲方”。在我们这个多年以“甲方”主导市场的机制里,乙方往往得巴结甲方,请求甲方给个课题、弄个项目什么的,甲方趾高气扬,乙方灰溜溜的。这种事例多了,也就推导出一个公理:“成绩好学生的不如成绩差的”。为了挽回会读书成绩好的学生的自信,我只能经常给学生解释,会读书成绩好比较适合做研究,这是社会的分工,当领导与做研究各有所长,没有什么等级之分,乙方讨好甲方,这纯属研究工作需要,与人格无关。

    故事2:在企业工作的毕业生有许多同样是做业务的,但钻业务的人有时比在高校科研单位工作还更加苦恼。早年就有一位要好的同学与我说,“你知道我为什么离开原单位出来开自己的公司吗?我当年来单位工作时自以为重点大学毕业业务强,在单位里多年坚持钻研技术,是业务尖子;可XXX当年是一般院校毕业的,到单位后一心钻关系成为我的领导。之后我干活他管我,我连报几块钱材料都要请他签字什么的。申报成果和接受奖励时有多少领导都排在我的前面。”……,所以造就了现在的我,我现在为自己干活挣自己的钱,爽!

    故事3:记得某一年参加一个较高级的项目评审会,参会的领导有CAIZHENGBU、KEJIBU和HUANBAOBU的处座,按说处座应该都是平等的。可饭局上,H处座要对K处座说奉承话(因为H要到K那里拿项目),K处座要对C处座说顺耳话(因为K要到C那里批经费),哈哈,真的不容易,高层里面也有食物链关系啊,还是管MONEY的是爷,不过管M的也同样有难处。一想起这个场景,心理就平和了。这不就是工作需要吗,甲方也有当乙方的时候。

    故事还可以讲很多。中国有句老话,“挣钱不费力,费力不挣钱”。古时人们以为劳心者很轻松(其实不对),劳心者不用干什么体力活还能比干苦力活的人挣钱多。可现在一般都是指劳心者,但“劳歪心”比“劳正心”获得的回报容易得多和大得多!因此,很多人坚信走正道没有歪道来得快和轻松,凡事一着手做就先动起歪主意。结果,现在从考试、登记成绩、评优、发奖学金等鸡毛蒜皮的小事,到申请课题、结题验收、成果鉴定、报奖等常事,到评学科、争首席、推院士等大事,等等,无不都要急功近利!

    现在,学潜规则的发展趋势是:1)低龄化,有些家长从孩子还是小学生时就开始向小孩教唆潜规则;2)小事化,作业和考试评分、年度评优评先进,芝麻大的事都要走后门拉关系;3)内部化,以往一个单位自家里的事秉公办事了,现在自家事业要时刻打招呼。4)普遍化,以前办非正常事要走后门跑关系,现在办合理合法的事也要找关系;5)人人化,以前只有搞政治、做人事的人要关系,现在什么专业的人都要学会找关系;6)常态化,以前找关系是偶尔而为之,现在时时刻刻都要找关系;7)无耻化,以前找关系大家都有一点羞愧和胆怯,现在变成冠冕堂皇的之事;还有不列了。

    其实,国际上同样讲潜规则,但人家搞的是“大潜规则”,是有专业性的,而且出的是“大忽悠”,例如,WTO的潜规则和美刀的贬值,一下子把咱们十多亿人民多年积攒的血汗钱打水漂,我们是否能够学一点。可我们不分大小、不分专业、不分内外、不分彼此,什么场合都有潜规则、都来潜规则;许多人运用“小潜规则”得心应手,雕虫小技随手捏来,但都是小家,“大潜规则”却没有学到家,出不了潜规则大师。

    个人观点,科学家千万不要变成政治家,也不要变成商人,更不要变成潜规则大师。否则,我们拿到的不是想要的科学类诺奖,而是尴尬的“和平类诺奖”。

    如果大家都去学习和践行潜规则,我们的社会酿成的不是茅台酒、五粮液,而是酸菜汤、地沟油,搞不好我们的社会还会变成一个藏污纳垢的大粪池。

    做科学研究要像谈恋爱那样,有那种冲动、那种清纯、那种追求、那种不顾一切,……;学人也不要什么都聪明,聪明反为聪明误;学人有些方面傻一点也没关系,傻人有傻福嘛!

    写这篇博文不知道是否也是涉嫌教唆潜规则?是也总算是我的一次突破,不言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2981-536003.html

上一篇:百福图,祝福您
下一篇:风险预测与地质年代——人类啥时候毁灭?
收藏 IP: 202.197.68.*| 热度|

9 武夷山 罗汉江 赵建民 陆俊茜 逄焕东 张君 zhangcz07 wgq3867 biaomiankeya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9: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