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ter50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fter50

博文

吴超:安全科学方法系列145:技术评价

已有 345 次阅读 2024-6-22 08:37 |个人分类:安全科学理论|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吴超:安全科学方法系列145:技术评价

技术评估亦称TA法。即是通过分析技术与各相关因素(生态环境、社会政治、社会经济等)的相互影响来解决技术社会发展问题的一种方法。它于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它的本意是指对于技术进步的社会后果的评价,后来这种研究扩展为探讨达到预期目标的可供选择的技术手段,其研究成果包括对某项技术的采用或限制而引起的社会后果的考察,以及适合于这些后果的政策选择。技术评估是系统的、高度有序的、跨学科的和未来发展的决策性研究,有如下几个特点:

1)技术评估主要是以社会宏观系统为对象,涉及技术经济的、社会的、人类工程等方面的评价,包括对各类技术系统整体,甚至对国家、对世界有重要影响的方向和领域。

2)技术评估突出技术正负影响相结合的评价。技术应用的好的效果和坏的影响都是技术评估所研究的课题,对技术应用的消极作用的研究尤其有意义。

3)技术评估的目标是社会总体利益最佳化。它不仅充分预计技术应用对物质生产和社会发展的主效果,同时更注意那些潜在的、高次幂的、不可逆的负影响,着力于把握长期的、重大的、全面性的问题,重视研究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并将社会系统的主要功能放在重要位置上。

4)技术评估是一种面向未来的研究,即它不只是搞事前与事后评价,而是通过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测,发现各种消极影响,以便及时修正技术开发的方向,采取防止消极影响的对策。

5)技术评估并非单纯的方法系统,它是包含了对科学技术进行客观评价的思想、观点和方法的知识体系。

按照技术评估的对象,可分为三种不同类型:1)技术导向型。研究系统考查随着时间推移,新技术应用产生的社会后果,尤其着重研究那些非预期的、间接的和滞后发生的后果;2)问题导向型。即探求解决某一特定问题(如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失调等)的有效途径;3)项目导向型。即评估的对象是某一具体项目。

技术评估的一般程序是:

1)准备工作。主要有:明确技术的目的和内容,即理清技术本身与该项技术有关的研究、生产、流通、使用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选择对比技术,即选择类似技术以作对比评价;确定技术评估的目的,即确定该项评估的工作范围和解决问题的工作准则。

2)寻找影响。参照通用的影响检查表,从多方面逐项分析研究技术带来的各种影响(包括直接的和二次、三次间接的影响)。

3)影响的整理和分析。包括单个影响的整理分析和相互影响的整理分析。单个影响分析是确认各个具体影响的实际情况,如各个影响的性质、内容、程度和规模。相互影响分析是从整体上把握各种影响的相互联系。

4)评价影响。影响有好坏之分,不可逆的负影响叫非容忍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引起社会恐慌动乱,造成人身伤亡或缩短寿命。摘出和排除这类影响是技术评估的重要任务。在评价影响时,先要根据评价标准对各个项目进行单项评价,在此基础上按各单个项目的重要程度加以归总,而后按照非容忍性影响评估标准对非容忍性事件进行评价,按其影响的恶劣程度,相关程度找出有致命性缺陷的非容忍性影响。

5)制定改良方案。为消除或减轻非容忍性影响,要采取必要的对策。如修改技术方案,抑制弊端。

6)综合评估。对有利的和不利的各种影响综合权衡利弊,确定应当采取的决策方针。通常采用通用的评价尺度,对每项影响定量评价并给出合适的重要性系数,而后加以合计,进行总体判断。在难以采用利弊权衡评价法时,可采用与现有技术对比的方法进行评价。

20世纪60年代以来,技术评估的方法有了很大发展,现已多达数百种,但大部分尚未广泛应用。评估方法大致有四类:1)专家评估法。是以评估者的主观判断为基础的一种评估方法,通常以分数指数作为评价的尺度;2)经济评估法。是以经济指标作尺度定量地表示技术的经济效益,对技术影响进行评价;3)运筹学评估法。通过对各种影响的数学描述,建立数学模型,对多因素的变化进行定量的动态评估;4)综合评价法。由上述三类方法进行不同方式的组合而成。技术评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开辟了对未来发展作出正确决策的道路,使技术沿着造福于人类的方向和最优化的道路发展。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2981-1439223.html

上一篇:吴超:安全科学方法系列144:理论评价
下一篇:吴超:安全科学方法系列146:系统评价
收藏 IP: 42.48.113.*| 热度|

0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7 11: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