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ter50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fter50

博文

吴超:安全科学方法系列99:安全文化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已有 293 次阅读 2024-6-11 07:43 |个人分类:安全科学理论|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吴超:安全科学方法系列99:安全文化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从方法论的高度总结出具有普适性的5种安全文化学的研究程式:辩证法、叙事法、比较法、系统论法、审视交叉法。

    1.辩证法

为得到令人信服的研究结论,安全文化学研究必须要采用辩证法,其是安全文化学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准则。它主要包括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归纳与演绎、历史与逻辑、理论与实践等具体方法,具体解释见表1

运用辩证法开展安全文化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具体方法名称

具体内涵及过程

分析与综合

方法

安全文化学研究者须在分析考证所得相关安全文化文献资料真实性的基础上,分析其中所蕴含的安全文化要素、内涵及因素,进而综合得出相关安全文化文献中所寓有的安全文化信息。

具体与抽象

方法

由具体(即未经加工处理的原始安全文化现象)到抽象的过程是指从繁杂的安全文化现象中提炼出规律性的结论,这是提炼、总结安全文化学基础原理的重要方法。

归纳与演绎

方法

归纳是从特殊到一般,即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而演绎恰好相反。但仅采用归纳或演绎方法均无法接近安全文化的真实与本质,因此,归纳方法与演绎方法间不可分割,需结合运用于安全文化学研究。

历史与逻辑

方法

诸多安全文化学研究方法均存在主观非理性的弊病,而逻辑恰是避免它们弊病的有效措施,如对安全文化演进过程的描述,辅以逻辑联系为依据,就可有力避免研究者主观遐想因素的干扰。

理论与实践

方法

安全文化学源于安全实践,其理论正确与否必须要得到安全实践的检验,离开安全实践,其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其研究需将抽象、概括得出的理性安全文化认识运用至安全文化实践去检验、修正、补充与完善。

   

    2.叙事法

源于历史学科的叙事法(又称为历史叙事法)是一种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被广泛运用的研究方法,如文学研究者将其用至文学研究,并将其改称为文学叙事法。以下2点原因为叙事法引入安全文化研究提供了充分可能,依次为:安全文化的诸多内容是人类过去的文化遗迹,如安全文化的器物形态;人类对于安全(包括健康)的认知及其保障水平的提升是一个极其漫长的历史过程。

从表面上看,叙事法是一种具有客观理性的研究方法,但由于研究者的学科背景与认知水平等的差异,正如哲学家与史学理论家等所言,它实则具有主观非理性的内质。若运用叙事法开展安全文化学研究,为了尽可能降低叙事法的弊病对安全文化学研究带来的不利影响,安全文化学研究者应基于文化认同的立场,在充分占有安全文化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基于丰富的知识与安全实践,尽力突破时空与文化的阻隔,公正而严谨地描述与评价前人的安全文化成果,实现对安全文化的零距离研究,以期为现实安全文化建设与改良提供理论指导的态度来描述安全文化的真实。

    3.比较法

诸多安全文化研究实例均已佐证比较法在安全文化学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地位。基于逻辑维,依据比较研究目的的不同,可将安全文化学比较研究法分为以下2种:

1)基于时间维度的纵向比较法:指从时间,即历史(主要包括古代、中世纪、近代与现代)维度出发,对同一群体(如国家与民族等)安全文化的不同时期的安全文化现象开展比较研究的方法,其主要目的是研究安全文化的特质分布及其演进与重建等。理论层面而言,纵向比较主要是从发展的动态对安全文化进行历时性比较研究,分析某一群体的安全文化在整个人类安全文化历史阶段的类型、特征及其变迁规律,简言之,其主要是探究安全文化的演化脉络;实践应用层面而言,纵向比较注重某一群体内部的历史安全文化与现实安全文化的比较研究,从而发现和把握该群体安全文化的演变、走向与特质等,进而指导改良或有效建设该群体安全文化。

2)基于安全文化类型的横向比较法:指从安全文化类型,即不同群体安全文化的总体或某种要素与层面出发,对同一时期不同群体的安全文化进行比较研究的方法。理论层面而言,横向比较旨在区别不同安全文化的特点与类型,以了解异同并分析原因,进而研究不同安全文化发展的普适性或特殊规律的方法;实践应用层面而言,通过安全文化横向比较,既可借鉴他人之长,为我所用,又能从横向比较研究中明确自身安全文化的特色并建设或完善具有自身特色的安全文化体系。需要指出的是,安全文化类型比较法所选取的比较范围或层次可根据实际研究需要自由确定,如不同国家、民族、城市、社区、行业或企业的安全文化等。

比较法是安全文化学研究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可基于比较法开展比较安全文化学的创建及其具体内容研究。此外,因采用比较法开展安全文化学研究需涉及2个或2个以上的安全文化主体、内容、形态或类型等,因此,需注意以下2点:注意逻辑标准的统一,建立个人选择与运用安全文化素材的规范;可交叉运用纵比(即某一群体的安全文化源流的发展比较)与横比(即同一时期不同安全文化系统或安全文化形态进行比较)方法来辅助比较研究,以便使研究结论更为全面和科学。

    4.系统论法

在哲学视阈下,系统指处在一定相互联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的总和。所谓系统论方法,指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和改造客观对象的方法,是当前在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与工程科学研究中被普遍采用的研究方法。具体而言,它是基于系统视角,全方位剖析系统内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此系统与他系统的关系,从而把握系统内部联系与规律性.达到有效地控制与改良系统的目的。系统论方法有4条基本原则,具体解释见表2

2 系统论方法的4条基本原则及其内涵

基本原则

内涵

整体性原则

基于系统的构成要素间的相互关系,考量各要素对整体的影响,进而促进系统整体功能的最大化发挥。

联系性原则

系统与外部环境以及系统内部各元素间是相互联系和制约的。换言之,系统、要素和环境三者是有机统一的关系。

最优化原则

最优化系统论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因此,应从整体目标实现上实现对系统构成要素的优化。

动态性原则

所有系统均会与外界进行能量、物质与信息交换,且受所处环境的影响,即所有系统均具有开放性与动态性。

 

有鉴于此,将系统论方法引入安全文化学研究,至少具有以下4点优势:有利于考察与探讨安全文化系统内部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各要素对安全文化系统整体发展与变迁的影响;有利于考察与探讨安全文化系统与外在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有助于考察和探讨不同时空的安全文化系统的交互作用;此外,无论是一元论的安全文化观,还是多元论(即安全文化“二分法”或“四分法”等)的安全文化观,系统论法均是不可或缺的研究方法。

    5.审视交叉法

鉴于文化学的学科交叉属性,在文化学研究过程中,诸多学者尝试从文化学角度出发去审视其他学科或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融合研究,并由此产生了各类文化学研究学派(如传播学学派、心理学派与符号学派等)和文化学学科分支(文化社会学、民俗文化学、文化心理学与文化史学等)。该研究方法可称之为审视交叉方法,其属于方法论的范畴。

有鉴于此,基于安全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目的,可从安全文化学视角出发去审视与安全文化学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学科或与其进行交叉综合研究,进而挖掘安全文化学更深层次的本质规律,或细化与丰富安全文化学原理与学科分支,并可吸纳相关学科的理论或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理论分析安全文化现象,实现安全文化学理论体系和内容上的创新,从而更好的为安全文化研究与实践服务。由此,基于安全文化学视角,可审视或交叉融合符号学、传播学、心理学、民俗学与安全史学等学科开展相关研究,具体分析见表3

运用审视交叉法开展安全文化学研究的典例

学科

具体解释

研究示例

人类文化符号中有许多用以表达某种特定安全信息或意义的文化符号,如安全标语、安全标志、安全色与安全手势等,研究安全文化符号的内涵、分类、功能、形成、设计和应用等对促进安全文化得到更充分认知和传播,进而纠正人的不安全认识和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安全文化符号(系统)的设计;安全文化符号学创建研究等。

安全文化传播(包括宣教)是促进人们注意、认同安全文化与不同群体间安全文化交流,并使安全文化落地(即发挥安全文化效用)的关键。因此,对安全文化学与传播学进行交叉融合研究,将会得出促进安全文化传播与效用发挥的诸多理论依据与有效方法。

安全文化传播(宣教)原理与方法;安全文化宣传载体设计与布置等。

由事故致因理论可知,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人的行为又主要受人的心理因素的影响,对安全文化学与心理学进行交叉融合研究,可挖掘出对安全文化建设与效用发挥有影响的心理学因素或探讨安全文化受众的心理驱动机理,进而促进安全文化得到认同。

情感性安全文化研究;人的行为的相关性研究;安全文化受众心理研究等。

 

民俗被认为是人类文化的源泉,在人类漫长的安全实践中也诞生并积累了丰富的民俗安全文化,如最为典型的狩猎、渔业安全习俗及重大事故灾难祭日、生产禁忌等。从安全文化学视角出发去审视民俗学,通过研究某一民众群体的民俗安全文化现象,可客观评价民俗安全文化、挖掘并发扬符合社会安全发展要求且积极的民俗安全文化内容、鉴别并改造或剔除不符合社会安全发展要求且消极腐朽的民俗安全文化内容,从而促进全社会安全文化正向发展。

研究民俗安全文化的本质、特征与功能、产生与演变,以及评价基准、方法或改良方法等;民俗安全文化学创建研究等。

文化史,即以人类文化为研究对象的文化学与历史学的研究分支,它是历史学和文化学交叉的综合性学科。有鉴于此,可对安全文化学与安全史学进行综合交叉研究,主要对安全精神文化、安全制度文化与安全物质文化等的历史进行研究,研究特定历史时期的安全文化特征,以及某一群体安全文化的起源、演进与发展脉络等。

研究特定历史时期的安全文化观念、安全文化器物等的特征;安全文化史学创建研究等。

...

...

...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2981-1437638.html

上一篇:虫刻莲叶的艺术
下一篇:吴超:安全科学方法系列100:受众的心理驱动原理及方法
收藏 IP: 42.48.113.*| 热度|

0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19: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