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ter50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fter50

博文

理论安全模型及其研究进展 精选

已有 4206 次阅读 2017-11-17 22:05 |个人分类:安全科学理论|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理论安全模型及其研究进展

吴超/STIPC of CSU

模型有很多种类,如数学模型、物理模型、结构模型、仿真模型等,而模型方法已成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使研究方法形式化、定量化、科学化的一种主要思考工具和研究手段。真正有价值的科学模型可以揭示一个学科的本质,展示一个学科的核心,并由它可以演绎和拓展成为一个学科体系,具有普适性和科学性。

科学模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物质形式的,一类是理论形式的。前者即实物模型,它成为人们观察、实验的直接对象,比较好懂;后者属于思维形式,它是客体的一种抽象化、理想化、理论化的形态,具体表现为抽象概念、逻辑模型和数学模型等,成为人们进行理论分析、推导和计算的对象。

同样,在安全科学领域,安全模型的种类也很多,安全模型可分为实体安全模型和理论安全模型,本书只关注理论安全模型。

安全理论模型通常可以表达涉及安全的机理、机制、模式等,比如通过逻辑推导得到表示某一行为过程或生产过程各有关因素之间的关系,这种从理论出发,运用逻辑或数学等方法来表达的安全因素的关系,称为理论安全模型。

从科学原理层面来理解,理论安全模型应属于安全科学原理的内容。对于安全科学这类大交叉综合学科,如果按安全科学原理的源发领域分类,在研究安全原理过程中,部分安全科学原理是以安全的目的从系统中提炼和归纳出来,这里称之为自安全科学原理(self safety science principle;部分安全科学原理是以安全的目的从与安全交叉的学科中提炼和归纳出的,这里称之为它安全科学原理(other safety science principle。根据上述的分类,理论安全模型是属于前者,而且也可以说是安全科学原理的核心内容,因为它源于安全科学自身的研究过程诞生的。

安全科学属于典型的大交叉综合学科和复杂性科学,无论从哪个视角划分的研究对象都具有复杂性特点,并最终回归到系统问题。对于一个难于直接着手研究的复杂客体,怎样着手研究,能不能顺利地进行研究,其关键常常就在于能不能针对所要研究的科学问题构建出一个合适的科学模型。

虽然安全科学与工程在我国已经成为一级学科,但学界还是存在对安全科学的科学性的质疑,究其原因,缺乏富有安全科学特色的理论模型是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只有上升到理论模型建构层面,并且真正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富有安全科学特色的理论模型,安全科学才真正上升到科学层次,才能立足于科学之林。因此,能否建模和有没有成熟的安全科学理论模型,是衡量安全科学的科学性的重要标志。综合上述分析,开展理论安全建模基础性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迄今,从检索得到的安全科学领域的理论安全模型有数百个之多,但由于安全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现有的理论安全模型远远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而且由于社会技术系统的不断演变和发展,新的复杂系统和新问题不断涌现。因此,理论安全模型不仅需要不断更新,而且需要与时俱进甚至超前不断开展研究和构建新的理论安全模型。正是洞察到这一发展需求,中南大学安全理论创新与促进中心课题组近几年积极地投入到理论安全模型的创建研究中,并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

首先,从科学学的高度,对理论安全模型的建模思想进行了探索,构建了科学层面的安全概念、基于系统思维的理论安全建模范式、理论安全模型的建模方法论,预测了理论安全模型的建模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从系统安全、安全信息认知、安全大数据、事故致因、行为安全管理、安全文化与传播、城市群安全资源共享等方面,构建了安全学科体系的关联模型、系统安全韧性的理论模型、复杂系统安全信息不对称模型、安全信息处理与事件链的系统安全行为模型、安全信息认知通用模型、安全信息与安全行为系统模型、安全教育信息传播模型、个体安全信息力模型、复杂安全系统降维理论模型、公共安全大数据资源共享模型、安全生产大数据共享模型、安全生产大数据模型、安全信息流事故致因模型、信息不对称事故致因模型、重大事故的复杂链式演化模型、能量流系统致灾与防灾模型、风险感知偏差机理概念模型、工伤保险赔偿与心理创伤关联模型、行为安全管理元模型、个人不安全行为分类及其责任认定模型、人的双重安全态度理论模型、风险感知行为安全模型、城市群公共安全共享物资体系模型、城市群公共安全共享信息体系模型、城市群公共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共享体系模型、安全文化与传播系列新模型等数十个新的理论安全模型,同时在国内外发表了30多篇论文。

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考虑到迄今国内还没有一部理论安全模型著作问世,我们觉得有必要将其汇总成一部新的专著使之及时得到推广应用并填补安全科学领域的一个空白。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现在该专著已经定稿,由于本书没有纳入过去已有的理论安全模型,故起名为《新创理论安全模型》,并发篇博文公告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2981-1085717.html

上一篇:中南大学成立安全理论创新与促进研究中心
下一篇:如何制订安全类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方案?
收藏 IP: 221.11.60.*| 热度|

2 解学才 zjzhaokeq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3 18: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