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来,一件有关学术不端的官方科研鉴定引起热议,这使我想起与本人有关的一个神奇的科研鉴定。现介绍给大家,以供参考。
2002年《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三期,在重刊赵逵夫《我国最早的歌舞剧<公莫舞>演出脚本研究》一文时,有如下编者按:
姚小鸥教授《洛道五丈渡济水——<巾舞歌辞>抄袭事件与汉代中原地区的道路交通》(《学术界》2001年第4期)一文指责赵逵夫教授《我国最早的歌舞剧<公莫舞>演出脚本研究》(《中华文史论丛》1989年第1辑),《三场歌舞剧<公莫舞>与汉武帝时期的社会现实》两文“抄袭”了杨公骥先生《西汉歌舞剧巾舞<公莫舞>的句读和研究》(《中华文史论丛》1986年第1期)的成果,“对前辈学者的工作肆意排抵”,引起各方关注。西北师范大学科技处组织专家对相关文章进行了核对研究,认为赵文一开头即标明杨公骥先生的论文,并说明刊于何处,明确指出“有的地方与杨先生看法不谋而合”,“但还有些心得或为杨先生所未道及,或与杨先生看法有所不同”,文中征引“杨说”40余次,完全符合学术研究规范。为使读者客观全面地认识事实真相,厘清《公莫舞》研究史上杨、赵两先生各自的贡献,西北师范大学科技处按照学校领导实事求是的要求,并征得《中华文史论丛》编辑部的同意,建议本刊重刊此文,供读者与杨文参看【本博按:此句原文如此】,以得出公允的结论。
《西北师大学报》2002年第3期相关页面
为了让大家能够充分欣赏这个编者按所披露的科研鉴定的神奇之处,首先要把有关史实略陈如下。《宋书·乐志》所载《公莫巾舞歌行》历来不能断句。究其根本,在不明文献性质。原文308字如下:
吾不见公莫时吾何婴公来婴姥时吾哺声何为茂时为来婴当思吾明月之土转起吾何婴土来婴转去吾哺声何为土转南来婴当去吾城上羊下食草吾何婴下来吾食草吾哺声汝何三年针缩何来婴吾亦老吾平平门淫涕下吾何婴何来婴涕下吾哺声昔结吾马客来婴吾当行吾度四州洛四海吾何婴海何来婴海何来婴四海吾哺声熇西马头香来婴吾洛道五吾五丈度汲水吾噫邪哺谁当求儿母何意零邪钱健步哺谁当吾求儿母何吾哺声三针一发交时还弩心意何零意弩心遥来婴弩心哺声复相头巾意何零何邪相哺头巾相吾来婴头巾母何何吾复来推排意何零相哺推相来婴推非母何吾复车轮意何零子以邪相哺转轮吾来婴转母何吾使君去时意何零子以邪使君去时使来婴去时母何吾思君去时意何零子以邪思君去时思来婴吾去时母何何吾吾[1]
[1] 第26字“思”,《乐府诗集》作“恩”,误;《宋书》作“思”,是。第31字《宋书》作“上”,《乐府诗集》作“土”,作“土”是,据改。第122字到第129字《宋书》共两个“海何来婴”,《乐府诗集》诸本这里较《宋书》少一个“海何来婴”。第144字到第145字“五吾”,殿本《宋书》作“吾河”;影宋本《乐府诗集》作“吾治”,中华书局校点本《宋书》同;汲古阁本、四库全书本《乐府诗集》作“五吾”;作“五吾”是,据改。
1948年,杨公骥先生凿破鸿蒙,发现这是一个戏剧科仪本。文章正式发表在1950年7月19日的《光明日报》第三版(增订本发表于1986年《中华文史论丛》第一辑)。
杨公骥先生《巾舞歌辞》研究文章抄件
《光明日报》1950年7月19日第三版刊发的杨公骥先生《汉巾舞歌辞句读及研究》一文
为了便于阅读,贴出该文献的校本(本人依据杨先生校本订正)
《公莫巾舞歌行》(校本)
一 吾不见公莫[姥],〈时〉吾何婴,
公来婴姥〈时〉吾〈哺声〉何为茂?〈时〉为来婴,
当思吾明月之土,〈转起〉吾何婴,土来婴〈转〉。
二 去吾〈哺声〉何为?土[士]〈转南〉来婴当去吾!
城上羊,下食草吾何婴,下来吾食草吾〈哺声〉。
汝何三年〈针[振]缩〉何来婴,吾亦老!
吾〈平平门[频频扪]〉淫涕下吾何婴,何来婴,涕下吾〈哺声〉。
三 昔结吾马,客来婴吾当行吾!
度四州,洛[略]四海。吾何婴,海何来婴,海何来婴,四海吾〈哺声〉。
熇[鄗]西马头香,来婴吾。
洛道五吾五丈度汲水。吾噫邪!〈哺〉。
四 谁当求儿?母何意零!邪!〈钱[践]健步,哺〉。
谁当吾求儿?
五 母:何吾!〈哺声,三针[振]一发,交,时,还,弩心〉意何零!
意〈弩心,遥[还]〉来婴〈弩心,哺声,复相 ,头[投]巾〉意何零!何邪!
〈相,哺,头[投]巾,相〉吾来婴,〈头[投]巾〉。
母:何何吾!〈复来推排〉意何零!〈相,哺,推 ,相〉来婴,〈推非[排]〉。
母:何吾!〈复车[转]轮〉意何零!
子:以邪!〈相,哺,转轮〉,吾来婴,〈转〉。
母:何吾!使君去时意何零!
子:以邪!使君去时,使来婴去时,
母:何吾!思君去时意何零!
子:以邪!思君去时,思来婴吾去时,
母:何何吾吾!
【主要唱词和复唱以黑体字表示,叹词和衬字用宋体字,舞台指示字以尖括号标出,角色标识字用楷体字】
1989年《中华文史论丛》刊发西北师大赵逵夫《我国最早的歌舞剧<公莫舞>演出脚本研究》一文。文章开篇说:
“《宋书·乐志》所载汉代‘巾舞歌诗’《公莫舞》一篇……因为是璞玉未理,它的价值也就很难估量。我曾对它花了很多时间,来排比字组,琢磨文意,探求体例。终于发现:它是一个代言体3场歌舞剧脚本。鄙见有的地方与杨先生看法不谋而合……”
赵文上述说法很神奇。杨公骥先生1948年破译这个千古之迷时,赵逵夫还是一个6岁的乡下儿童,可能还穿着开裆裤。1950年杨先生的文章在《光明日报》发表时,赵也才八岁,刚刚上小学,那里能谈得上与杨先生不谋而合呢?再说,杨公骥先生的文章收在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资料室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图书资料室合编的《古典文学研究论文索引》,列入“汉代乐府诗概述类”第一篇。赵逵夫这个念过硕士的人,在进行一项重要研究的时候,难道连论文索引也不翻一下吗?数十年前已经解决了的问题,还要你“花费很多时间”来“终于发现”吗?
那么,赵逵夫的研究是不是在杨先生工作的基础上,对课题又有什么重要推进呢?答案是否定的。请看赵的校本:
公莫舞(巾舞)
(公、姥、儿上)
儿:吾不见公莫[姥]时吾,何婴,公来婴姥时吾……(哺声)(一解)
公、姥:何为茂[屯戍]时为?来婴。(二解)
儿:当思明月之土[士]转起[去]吾,何婴,土[士]来婴转去吾!(哺声)(三
解)
公、姥:何为士转南来婴当去吾?(四解)
儿:城上羊,下食草吾!何婴,下来吾[婴]食草吾!(哺声)(五解)
公、姥:汝何三年针[征]缩[戍]?何来婴,吾亦老!(六解)(儿下)
公、姥:吾平[凭]、平[凭]门,淫涕下吾!何婴何来婴,涕下吾!(哺声)(七
解)(公、姥下)
儿:(上)昔结吾马,客来婴吾当[长]行吾!(八解)
度四州,洛[略]四海吾!何婴,海何来婴,四海何来婴,[1]四海吾!(哺声)(九解)
熇[鄗]西马头香[杳],来婴吾。(十解)
洛道吾治五丈,度汲[淇]水吾!噫邪。(哺)(十一解)(儿下)
姥:(上)谁当求儿?母何意零!邪钱[遣]健步。(哺)(十二解)
谁当吾求儿?母何吾!(哺声)三针[正]一发交[几]时还?(弩心)意何零!意、(弩心,遥[摇])来婴(弩心)(哺声)(复相,头巾)意何零!何邪。(相)(哺)(头巾,相)吾来婴(头巾)(十三解)
儿:(上)母何何!吾复来!(推排)意何零!(相)(哺)(推相[排])来婴(推非[排])母何吾!(复车[转]轮)意何零(十四解)
姥:子以邪!(相)(哺)(转轮)吾来婴!(转)(十五解)
儿:母何吾!(十六解)
姥:使君去时意何零!子以邪!(十七解)
儿:使君[吾]去时、使来婴去时……,母何吾!(十八解)
姥:思君去时意何零,子以邪!(十九解)
儿:思君[吾]去时,思来婴吾去时……,母何何吾吾!(二十解)
我们在《洛道五丈渡济水——<巾舞歌辞>抄袭事件与汉代中原地区的道路交通》一文中说:“两相比较,可以看出,赵文自称独立完成的校本,其能够成立的部分,绝大多数与杨文雷同,赵的抄袭剽窃行为一目了然。假定赵文果然较杨文表现出相当的学术进步,有所抄袭剽窃,在当今中国的学术圈内似乎也算不了什么大了不得的事。但事实上,因为赵尚未能读懂杨先生的文章,又要故作高深,以文浅陋,以致产生了众多的严重学术错误,据我们统计,赵文中的严重错误多达五十处以上,校本308个字中,误校字多达47个,其中误改字(包括加字、删字和妄改字)即多达20个。更不能容忍的是,赵一边大肆抄袭,一边还对前辈学者的工作肆意排抵。”
下面,点出西北师范大学校方作出的这个科研鉴定的神奇之处:其一,“不谋而合”说。即别人数十年前的研究成果,后来者可以与之不谋而合。如此,我可以声称独立发现了勾股定理,或者阿基米德定律。其二,重发这篇剽窃文章时,该学报配发了赵的一个研究生(据文章所附作者简介,当时其为该校助教)的反驳文章。据知网搜索,这位研究生从未发表过与此有关的文章,这就是该校所谓的专家?
再说两个与引话题相关的小神奇。第一,该校在重刊赵逵夫抄袭文章时称,取得了《中华文史论丛》的同意。我曾到该刊归属的上海古籍出版社(位于上海市瑞金二路)向该刊反映赵文剽窃的事实,接待我的人是一位名为谷玉的女编辑,她后来明确告诉我,该刊肯定我反映问题属实。既然如此,为什么该刊又同意西北师大重刊这篇严重学术不端的文章呢?第二,赵以此抄袭剽窃文章取得了重大的利益,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百度一下,这里就不细说了。关于赵这一剽窃在他声称的学术贡献中的重要性,参见附图。
中国人民大学资料中心所办的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竟然收录新闻报道,可见水深莫测
《光明日报》的报道与赵本人的日常吹嘘高度一致,其中所吹嘘的楚辞研究也多有抄袭剽窃,这里从略
【附】近日读书的一点小收获:一直疑惑抄袭剽窃者为什么不能后出转精的问题。昨天读顾炎武《日和录》,发现前贤早已洞明。该书卷十八”窃书“条言:”今代之人,但有薄行而无俊才,不能通作者之意,其盗窃所成之书,必不如元本,名为钝贼,何辞“?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9: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