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有一日,我会不知道我是谁,而我却意识不到。”一位年仅48岁就被诊断为“痴呆”的母亲,记录她患病后令人崩溃的日常生活,让无数人心酸落泪。
|||
“终有一日,我会不知道我是谁,而我却意识不到。”一位年仅48岁就被诊断为“痴呆”的母亲,记录她患病后令人崩溃的日常生活,让无数人心酸落泪。
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俗称老年性痴呆,是目前最常见的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AD 多发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临床表现为进行性的记忆损伤、认知障碍、精神症状及日常生活能力的丧失。AD 最早的记录源于1906 年德国精神科医生Alois Alzheimer 对一位多年遭受记忆问题及语言障碍困扰的女性患者的诊断。目前,全球约有5000万痴呆患者,AD 患者占其中的60% ~80%。AD患者日常认知和行为能力严重受损,但至今仍无延缓或治愈疾病的药物,这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开发安全有效的AD 治疗药物是当务之急。
这种让人心酸的病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β 淀粉样蛋白(amyloid beta,Aβ)聚积形成的淀粉样斑块和神经元内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形成的神经纤维缠结是AD 的两大典型病理特征。此外,AD 还伴有脑内的慢性炎症反应、突触丢失及功能失调和神经元死亡等病理现象。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衰老是AD 发病的最大风险因素。当年龄超过65 岁之后,AD 的患病风险升高1 倍,而年龄超过85岁之后,AD 的患病概率高达近1/3。AD 具体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主要有四大假说:神经递质失调假说、Aβ 假说、tau 蛋白假说及慢性炎症假说。
在丁健院士主编的《高等药理学》(第二版)中,读者可以从中找到阿尔茨海默病的分子病理机制及药物治疗的内容。
丁健 主编
ISBN 9787030611390
责任编辑:潘志坚 周 倩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9.07
《高等药理学》(第二版)详述了药理学的发展简史、基本理论架构和重要的药物靶标等内容。围绕神经精神类疾病、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病原微生物感染六类重大疾病治疗领域,分述了药物研发、药理学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概述了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在药理学和药物研发中的实践应用。
主编简介
丁健 肿瘤药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大学药学院院长;曾任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
主要从事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研发和个性化研究。其作为主要发明者之一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4个候选新药正在进行临床研究;多个候选新药正在进行系统的临床前评价研究。在抗肿瘤药物的生物标志物和耐药机制研究方面,发现了10余个生物标志物及多个联合用药方案。在Cell、Cancer Cell、Cell Res、Hepatology等杂志上发表论文280余篇,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260余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等10余项。
进入21 世纪后,世界医药卫生产业升级步伐越来越快,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对卫生健康的更高需求和高等医药人才培养体制的矛盾越发凸显,这使得社会对高层次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更加迫切。我国现有药学教材主要是面向药学本科生,适合研究生学习的中文药学教材却难觅踪影。2011 年,受科学出版社邀请,我联合领域同行着手编写了我国第一部面向药学研究生的教材———《高等药理学》。2013 年教材出版后,受到了药学及相关专业研究生的欢迎和青睐,为我国药理学学科体系进一步完善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药理学是医药领域一门重要的核心桥梁学科,衔接药学与医学、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生命科学与化学及材料学等诸多学科;同时,生命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影像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又推动药理学的不断变革。事实上,时隔仅有5 年,药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派生出许多新的分支学科,如结构药理学、系统药理学、网络药理学、个性化药物药理学。第一版《高等药理学》的部分内容有必要进行修订和更新,以适应时代和学科发展的需求。
我国药理学起步于20 世纪20 年代,虽然比西方药理学落后了70 余年,但发展却十分迅速。陈克恢、赵承嘏、张昌绍等老一辈药物学家对麻黄碱、常山碱等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开创了中国药理学的先河。二巯丁二钠、延胡索、喜树碱、维A 酸、青蒿素等药物的研制使中国药理学荣登国际舞台。近30 年来,中国药理学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产生一批颇具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在基础研究方面,将化学生物学、生命组学、结构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的理论和技术成功用于药物新靶标、先导化合物、生物标志物的发现。本次再版将对这些内容进行及时回顾与更新。
本教材再版着重于经典与前沿、理论与实践、中国与世界科学的交叉融合。全书共分八篇,分四十二章叙述。第一篇总论中概述了药理学的发展简史、药物代谢动力学和安全性及药物的重要靶标。第二篇至第七篇聚焦于药理学的六大重要疾病分支:神经精神药理学、肿瘤药理学、抗炎免疫药理学、代谢性疾病药理学、心脑血管药理学和病原微生物药理学,重点论述了各类疾病的发病机制和药物研发。第八篇药理学展望,介绍了近年来的前沿热点,包括药物基因组学、生物标志物、计算机药理学及其他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全书穿插了中国药理学的发展历史、现状和取得的成果。希望研究生通过学习,能够做到兼收并蓄、融会贯通;了解国际学科发展的现状、热点和发展趋势;提升辩证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自我学习的能力。需要说明的是,本教材的编者都是对编写章节掌握资料较多的专家与学者,教材中许多内容为个人学术经验的总结。为了便于编者独立发挥,全书在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上未强求统一,也未做过多删减,难免有个别重复。
感谢来自全国26 所科研院校或单位的110 位专家教授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积极参与编写工作,付出诸多智慧和心血。感谢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生教育处的老师承担了诸多组织联络工作。特别感谢桑国卫院士再次为本教材作序。
限于我们的知识水平、工作经验和创新能力,本教材如有缺点、疏漏和错误,恳请读者给予批评指正,以便再版时补正。
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8年12月18日
本文摘编自丁健主编《高等药理学》(第二版),题目为编者所加。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期编辑:安 静)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更多好素材,期待您的来稿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4: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