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时期森林和草地覆被变化既是量化研究生态环境变化过程的关键性指标,也是长时间尺度气候变化模拟和陆地生态系统碳排放评估等研究的重要基础数据。然而,中国历史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重建工作发展还极不均衡。大量重建成果集中在耕地方面,而森林和草地等覆被的历史演变研究仍以定性为主,定量重建目前也仅限于过去300年时段,少量涉及更长时段的量化研究多基于经验估算或简单的线性推算。中国历史森林和草地的定量重建尚处于起步阶段,这不利于深入理解中国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塑造地表景观过程以及揭示历史气候和生态系统演变规律。
以现今中国陆域国土为研究区域,以人口增殖显著加快、资料累积相对丰富的过去千年为研究时段,在客观把握森林与草地变化趋势和主要驱动因素的基础上,利用森林转型理论与空间替代时间等方法,刻画了中国历史时期毁林过程的倒“S”型曲线,构建了基于森林面积-人口数量变化函数关系的历史森林面积回溯重建模型和基于森林砍伐倾向性的森林网格化分配模型;针对西部地区草地以缩减为主,而东部地区次生草地随着毁林面积的扩大而增加的变化特点,构建了耕地扣减法和生境限制法等分别适用于西部和东部的历史草地覆被重建方法(图1)。重建了中国省区森林和草地面积变化序列和间隔50年、空间分辨率为10km的森林和草地空间分布网格数据产品。
图1 中国历史时期森林和草地覆被重建总体思路
过去千年,中国森林覆盖率由31%下降至16%,千年间森林损失了近50%(图2)。森林数量在20世纪60年代降至最低,覆盖率仅为9%。1000~1960年间,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南部沿海、西南和东北等主要森林分布区,覆盖率分别下降了27%、40%、58%、55%和35%。森林覆被经历了清代以前缓慢减少、清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快速减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至今逐步恢复三个阶段。省区森林面积(图3)及空间分布(图4)较好体现了中国毁林经历了由平原、丘陵再到山区这样的演变过程,客观反映了历史上大规模毁林由黄河中下游地区相继向长江中下游、南部沿海、西南和东北等地区扩展的特点。
图2 过去千年中国森林和草地面积变化趋势
图3 过去千年中国分省区森林覆盖率变化趋势
图4 过去千年中国森林空间分布格局
过去千年,中国草地覆盖度从32%降至29%,大体划分为平稳波动、缓慢减少和快速减少等三个阶段(图2)。千年间东北、内蒙古、甘宁、青海、新疆和西藏等北方和西部省区的地带性原生草地面积减少了28×106hm2,且面积减少主要发生在过去300年;而散见于丘陵山区的东部和南方非地带性次生草地,面积则增加了0.3×106hm2(图5和图6)。
图5 过去千年中国不同地区草地覆盖度变化趋势
图6 过去千年中国草地空间分布格局
以人口数据为代用资料所构建的系列方法,可较为客观地再现过去千年中国森林与草地覆被的时空演变过程,重建方法可行有效,为定量重建历史林草地探索了一条新的途径。
了解详情,请阅读全文▼
中文版: 何凡能, 杨帆, 王亚非. 2025. 过去千年中国森林和草地面积及空间格局重建.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55(1): 95–110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8 18: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