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论文发表后被撤稿的事件越来越多被媒体报道,尤其是国际著名出版商接连发生大规模撤稿事件,更加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撤稿属于期刊正常纠错机制的一种。对作者来讲,如果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中存在错误或失误,就需要及时公开说明并修正,这也是诚实守信、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的体现,科学本身就是在不断怀疑、纠错和自我修正的过程中得以发展的;对期刊来讲,则需要及时去修正文献,保证文献的正确性。因此,首先正确客观看待撤稿问题非常重要。
但是,撤稿无论对于作者还是期刊来讲,都是不希望发生的事情,会对作者、读者和期刊产生不良影响。如果是涉及学术不端行为的撤稿,作者可能还会面临来自所在科研机构和资金支持等部门的调查和惩罚,都应尽可能避免。
一篇已经发表的论文,在什么情况下可能被撤稿呢?
对此,国际出版伦理委员会(Committee on Publication Ethics,COPE)向编辑和出版者提供了出版道德规范方面的建议。国际著名的出版集团大多是其会员并遵守其推荐的规范和撤稿处理流程。
根据COPE最新修订的撤稿有关规范,如果论文被发现存在以下情况,可能会被期刊撤稿:
有明确的证据表明论文中结果是不可靠的,或者是由于重大错误(如计算错误或实验错误),或者属于捏造(如数据)或伪造(如图像处理);
构成剽窃;
研究结果以前曾公开发表过,但没有标明来源,没有向编辑披露,未取得再版许可,从而构成没有正当理由的重复发表;
包含未经授权使用的材料或数据;
涉及侵犯版权或存在其他严重的法律问题(如诽谤、隐私问题);
研究不符合伦理道德规范;
基于违反审稿规则(如:被操纵的同行评议)而获得发表;
作者未披露某项重大的利益冲突,在编辑看来,这会使编辑和评审专家对文章的解读和评审产生不当影响。
期刊对撤稿声明的刊登也有非常严格和规范的要求:
尽可能链接到论文的所有版本(即所有的在线版本);
清楚地标明被撤稿的论文信息(例如,在撤稿的题名中包括被撤论文的题名和作者,或引用被撤的论文);
明确标明文章类型是撤稿声明(即,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更正或评论);
及时公开发表,尽量减小不利影响;
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即不设置访问障碍或不仅仅对订阅者开放);
说明是谁撤稿;
说明撤稿的原因;
客观、实事求是,避免激烈的措辞。
对学术期刊来讲,撤稿是非常严肃的事情,其过程一般也比较复杂,但并不是发表后所有发现的错误都需要撤稿。例如,仅仅是作者署名存在争议或需要更改,而论文本身的数据和结论没有问题,则适用于更正的形式;再如,论文存在疑似学术不端,但暂时无法确定或需要等待较长时间的调查,则适用于编辑关注的形式。撤稿与更正、编辑关注等都属于期刊纠错机制,它既包含作者认为某些数据不准确等因素的主动撤稿,更多情况是由于读者举报,经调查后认为属于违反学术诚信和出版规范的情况,不得不被期刊撤稿。因此,作者除了应会写论文,写好论文外,还应多了解期刊的出版伦理规范,进行负责任的学术研究和发表。
你,get了吗?
详细信息可参考:
作者简介
安瑞,2006年获得中国农业大学细胞生物学博士学位,编审。《中国科学》杂志社总经理助理,《科学通报》和Science Bulletin 编辑部主任。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15: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