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出版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press 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之一,科学家的出版社!

博文

“两弹一星”科学家们的老师,中国物理学界一代宗师丨叶企孙文存 精选

已有 16995 次阅读 2017-12-5 11:23 |个人分类:科学书摘|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科学出版社, 叶企孙文存, 叶铭汉, 戴念祖, 李艳平



叶企孙(摄于1925至1930年间,清华大学)




1924年3月,叶企孙被聘任为东南大学物理系副教授。东南大学数理化研究会第十届常会并欢迎新指导员叶企孙、任鸿隽合影(第二排左八为叶企孙、左九为任鸿隽、左十二为张子高;第一排左一为柳大纲、左四为施汝为;第三排右二为赵忠尧)




1948年9月,于南京北极阁举行的中央研究院第一次院士会议,共48人出席,当时吴有训不在国内

第一排左起:萨本栋、陈达、茅以升、竺可桢、张元济、朱家骅、王宠惠、胡适、李书华、

      饶毓泰、庄长恭;

第二排左起:周鲠生、冯友兰、杨钟健、汤佩松、陶孟和、凌鸿勋、袁贻瑾、吴学周、汤用彤;

第三排左起:杨树达、余嘉锡、梁思成、秉志、周仁、萧公权、严济慈、叶企孙、李先闻;

第四排左起:谢家荣、李宗恩、伍献文、陈垣、胡先骕、李济、戴芳澜、苏步青;

第五排左起:邓叔群、吴定良、俞大绂、陈省身、殷宏章、钱崇澍、柳诒征、冯德培、傅斯年、贝时璋、姜立夫




1963年5月,参加第一次全国磁学会议期间摄于太湖之畔。

第一排左起依次为:郭贻诚(山东大学)、叶企孙、都有为(南京大学)、张裕普(吉林大学)

第二排左起依次为:周华(兰州大学)、王士波(山东大学)、杨正(兰州大学)、潘守甫(吉林大学)

第三排左起依次为:戴道生(北京大学)、蔡鲁戈(南京大学)、翟宏如(南京大学)



叶企孙先生是我的老师,也是我老师的老师。1945年,我从当时在贵州湄潭的浙江大学转学,插班到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二年级,叶先生教我们电磁学。我在浙江大学的物理老师王淦昌教授是1925年叶先生创办的清华大学物理系第一届学生。据王先生说,一开始物理系的老师只有叶先生一人,所有的物理专业课都由他一人主讲。我进西南联大后,有幸遇见了吴大猷先生。吴先生的老师饶毓泰教授和叶先生、吴有训、胡刚复并称中国现代物理学的四位先驱。1946年,经吴大猷和叶企孙两位老师的举荐和帮助,我获得了赴美留学的机会,进入芝加哥大学攻读物理。


说来凑巧,在我入芝加哥大学前二十八年,也即1918年,叶先生以庚子赔款留美公费生的名义进入芝加哥大学物理系,1921 年在W.Duane 教授指导下, 与H.H.Palmer合作,用X射线法重新测定了普朗克常数犺值(6.556±0.009)×10-27尔格秒(其不确定值度为0.14%),这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被公认为最精确的值,在国际物理学界沿用达十余年。叶先生后来又去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24年学成回国。先后在南京、北京、昆明执教,创办了清华大学物理系和理学院,又担任过中央研究院总干事、西南联大校务委员会委员等职,并积极参加抗日爱国斗争,冒着生命危险为抗日军民提供研制炸药的器材、经费和输送有关技术人员。


叶先生是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和爱国者,对中国的物理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88年,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试验成功时,邓小平先生曾说: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在祖国研制“两弹一星”的科学家中,王淦昌、钱三强、彭桓武、朱光亚、邓稼先、周光召、于敏、黄祖洽、赵九章、钱学森、王大珩、陈芳允、唐孝威、陆祖荫等,几乎都是叶先生培养过的学生或者学生的学生。


我自1946年离开祖国后,很遗憾再也没有见到叶先生。1993年,叶先生的亲属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有三张泛黄的纸片,上面有叶先生批改的分数:“李政道:58+25=83”。原来是我1945年在西南联大时的电磁学考试卷。这份试卷是用昆明的土纸印的,考题分两部分,一是理论部分,满分是六十分,我的成绩是五十八分;二是实验部分,我得了二十五分。这份试卷叶先生一直存藏着,直到他含冤去世十六年之后才被发现。当叶先生的侄子、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叶铭汉院士把这份半个世纪前的试卷给我看时,我百感交集。叶企孙先生的慈爱师容,如在目前。


叶先生是我的物理启蒙老师之一,他在西南联大给我的教诲和厚爱,对我后来的物理学研究起了很大的作用。我非常敬仰他,永远怀念他。值《叶企孙文存》编辑出版之际,写下以上文字,爰为之序。


李政道

2011年春



这是李政道先生写在《叶企孙文存》一书中的序言。文中提到,在祖国研制“两弹一星”的科学家中,王淦昌、钱三强、彭桓武、朱光亚、邓稼先、周光召、于敏、黄祖洽、赵九章、钱学森、王大珩、陈芳允、唐孝威、陆祖荫等,几乎都是叶先生培养过的学生或者学生的学生。




叶企孙先生对中国的物理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018年是叶企孙先生诞辰120周年,由叶铭汉、戴念祖、李艳平编写的《叶企孙文存》(增订本)近期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以此缅怀先生。


书中,1915年的《诸乘方递加说》,写于1916年的《学生组织科学研究会意见书》等,不仅表明作为一个年轻学生的叶企孙的聪慧与志向,也是中国近代科学兴起的标志。写于1955—1956年的《建议成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手稿至为珍贵。



叶企孙原名叶鸿眷,字企孙。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7月16日生于上海县(今上海市)唐家弄一书香门第。幼从家塾,光绪三十三年(1907)入上海敬业高等小学堂。宣统三年(1911)考入清华帝国学堂中等科。后因辛亥革命,转入上海兵工学校学习两年。1913年夏以叶企孙之名(以字为名)再考取清华学堂,1918年毕业于该校高等科,旋即赴美国深造。1918—1920年,就读于芝加哥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1920—1923年,在哈佛大学三年内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1923年夏末取道欧洲回国,1924 年年初抵上海。先后任东南大学(今南京大学前身)副教授(1924—1925),清华大学副教授(1925—1926)、教授(1926—1938)、物理系主任(1926—1934)、理学院院长(1929—1937)。其间,1930年9月—1931年9月,休假而赴德国学术考察一年;1937年8月—1938年9月,又值休假,于天津养病,主持清华南迁工作并积极参与抗日救国活动。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教授(1938—1941,1943—1946)、理学院院长(1945—1946),清华大学特种研究所委员会主任委员(1938—1946),中央研究院总干事(1941年9月—1943年夏)。清华大学北返复校之后,任清华大学教授、理学院院长(1946—1952),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1950年3月—1952年10月,相当于今日清华大学校长之职)。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叶企孙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1952—1977)、金属物理及磁学教研室主任(1954—1958)、磁学教研室主任(1958—1966),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兼任研究员(1957—1977)。1966—1967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受牵连先后被捕和隔离审查,身心与人格均受极大摧残。1977 年1 月13 日,含冤卒于北京。1986年得以全面平反。




1958年在颐和园,左起:周同庆、叶企孙、叶铭汉


叶企孙先生手稿:建议成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建议成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全国的地球物理工作者只有几十人。但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这门科学就得到迅速的发展,现在已经有相当大的工作队伍,并且已经在经济建设上起了一定的作用。全国地球物理工作者的总的成绩是应该加以肯定的。这样的高速度发展是因为地球物理是同经济建设有几方面的关联。是我国必须发展的一种学科。第一,要做好全国工业区域的规划,必须倚靠地球物理方面的几种数据。例如地震的数据是对于基本建设不可少的。第二,应用地球物理来探矿(包括固体的矿与液体的矿)是一种重要的探矿方法。第三,大气物理中的若干问题,例如水蒸气凝结的条件,倘能完全了解,使我们能进而控制雨量,这是与发展农业有很大关系的。第四,水产(包括鱼类及海藻等)的培养与海水中成分的利用需要研究海洋学。以上举的方面,不过是举例而已,一定是不完全的。


地球物理的研究也有它的基本性。例如地球的成分及各种原质的分布,及地球内部的状态,这几个问题搞清楚了,使我们能进而推想地球的演变过程。太阳的辐射对于大气的影响,这个问题搞清楚了,可使我们掌握一种比现有方法更有效的长期天气预报。许多人会说地球物理是一种新的科学,据我看来,这样说法是有问题的,也很有理由可以说地球物理是一种古老的而还在蓬勃发展的科学。好几种天然现象,例如地震,人类已积累了约有二千年的纪录。在中国的历史书籍中,地震的纪录尤为丰富。从科学发展史的角度看,地球物理问题的研究每每使物理学本身得到重要的发展。例如地球磁场的发现促进了磁学基本概念的奠定基础。十七、十八两世纪中,温度表的设计受到重视,这并不是因为那时的物理学家已经知道温度概念的理论基本性(事实上,他们还不知道),而是因为农业上须要大气温度的测定,医学上须要人体温度的测定。在本世纪中,研究大气中电离子的数目与高度的关系引导到宇宙线的发现。


地球物理是一门需要国际合作的学科。在不久即将来到的国际地球物理年,各国的科学家必定在合作之中表现出和平竞赛的努力。我国的地球物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得到重大发展,前面已经说过。但这几年的发展还是一个开端,将来的大发展,还靠我们努力来完成十二年的规划,使我们能在地球物理的若干部门达到国际水平,并且在国际的科学合作中放出光彩。


最后,我应当讲到科联与各个专门学会的关系。科联是全国自然科学方面专门学会的联合机构。它的任务是团结全国的自然科学界,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对于应该成立而尚未成立的学会,科联应帮助它成立。对于已经成立的学会,科联应帮助它推动工作。各个专门学会的任务是团结在它的范围内的科学工作者,使每个会员在推进那一门科学上发生作用,因而使全国向科学进军的整个计划得到实现。以地球物理说,在学会成立以后,最近的一个例子是大气光学的研究(夜天光谱的研究)引导到明瞭两个氧原子合成一个氧分子的机构,并且引导到一种应用。反过来说,物理学上的重要进展也常使地球物理得到重要进展。例如Eotvos设计了灵敏的扭秤,这就使重力的测量大大地灵敏化了。磁性材料supermalloy的实现使做到能在飞机上勘测磁铁矿。


地球物理原来是物理学的一支,所以有以上所说的它们之间的息息相关的关系。为了地球物理的发展,成立一个专门的学会是有需要的。同时,为了地球物理的发展(当然,也是为了力学、物理学与气象学等的发展),地球物理学会、力学会、物理学会、气象学会等应该时常保持联系,并且不妨联合开会,以利交流。地球物理的研究机关招收研究生与研究实习员时,也不宜将专业与专门化的范围(指报名资格说)定得太狭。


编注:


本文原件为手写稿,共四页,藏于叶铭汉院士府宅。原文无页序,今按文意逻辑整理,题目为编者所加。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初次成立于1947年8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会搁浅。1950年4月,成立了以赵九章担任所长的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1953年12月在“国科联”(全国科学技术联合会,叶企孙在文中称为“科联”,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前身)领导下重组地球物理学会,成立了该会筹备委员会,但直到1957年12月该学会才正式宣告成立,并在北京召开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


该文中述及的“不久即将来到的国际地球物理年”指的是1957—1958年度的第三届国际地球物理年。该文中述及的“十二年的规划”是指1956年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直接领导下制定的《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由以上事件断定,该文应写于1955年年底至1956年春。





本文摘编自叶铭汉、戴念祖、李艳平编《叶企孙文存》。




叶企孙文存(增订本)

叶铭汉,戴念祖,李艳平

责任编辑:侯俊琳  张 莉

书号:9787030543714


(本期责编:安静)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书名、作者、封面可购买本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8739-1088295.html

上一篇: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梁灿彬教授口述回忆与《微分几何与广义相...
下一篇:轻松看懂体检报告单丨一组简单的数据竟暗藏这么多疾病隐患!
收藏 IP: 124.17.26.*| 热度|

24 杨辉 张晓良 田云川 孙立杰 林春波 晏成和 刘拴宝 史晓雷 姬扬 文克玲 孙志鸿 杨艳明 黄育和 黄永义 陆玉熊 刘浔江 张鹏举 彭雷 李久煊 张辉 高峡 yangb919 liyou1983 dulizhi9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08: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