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桐城派兴起于清康熙年间,兴盛于乾隆年间,因为桐城派在清代时期的极大影响力,因此,桐城被誉为“文都”。
在民间,百姓知“文都”者少,而“六尺巷”的知名度确一直颇高。至于原因,无外乎和谐(礼让)和不以权谋私让百姓称道,是人心所向也!
关于“六尺巷”的出处,纸媒和网媒都有大量报道……
2015年12月21日,黄梅戏舞台剧《大清名相》在安徽大剧院首演。该剧以张廷玉为主线,讲述了张廷玉(1672—1755年)主动让出儿子的功名和他父亲张英(1637—1708年)(见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6326-1432404.html图3 桐城张家部分族谱)六尺巷家书的故事,“礼让”由此而来乎?明代《菜根谭》里有一句宽容谦让的名言:“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也许应了此景。
2016央视猴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歌曲《六尺巷》(我家两堵墙,前后百米长。德义中间走,礼让站两旁)登上春晚舞台,让安徽桐城六尺巷背后的张家故事再度进入公众视野……
绕过照壁,可看见一块太湖石,上面刻有张英的家书:“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现在,小巷南墙边是张英家族的府邸,北墙边是地方望族吴氏的宅第,复原的建筑群也许是原来的样子?也许是今人琢磨出的样子?无论哪样,和谐精神都在那儿!
行走小巷中,一幅幅画面彷佛在眼前“穿越”: 不饮酒,不观剧(真乃好官也),好与茗茶、山水为乐的张英,端着用瓯碗(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6326-1436505.html)泡的茶(“终日不离瓯碗”),还不停的告诫自己“为宜节约耳”,方法之一就是多饮家乡茶。此时,接到桐城来的家书,张英喫了一口家乡茶,沉思到:都是老乡,不能以权谋私啊,然后提笔,一段佳话就此留在了桐城……
正如桐城当代作家白梦,在他的小说《父子宰相》中所言:“张家的人品如茶品,唯有清清白白,方能福泽绵长。”
有空到桐城六尺巷“穿越”一下思绪,也许能撸出张英看过的《菜根谭》:“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六尺巷,2024年4月26日到此一游)
2024-7-11日于济南
走走看看(7)
院士之乡(桐城印象)(1):山东的桐城人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6326-1432404.html
院士之乡(桐城印象)(2):朱邑,为什么能泽被黎庶而青史留名?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6326-1433047.html
学生的礼物(4)---瓯瓷与时间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6326-1436505.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0: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