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jnwys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djnwys

博文

院士之乡(桐城印象)(1):山东的桐城人

已有 2562 次阅读 2024-5-2 17:46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2024年4月26日,受哥们朱总邀约来到安徽桐城---这个只有74万人口,却走出了二十多位中外院士的“院士之乡”。

这也是第二次踏上安徽的土地。

27日下午,去了桐城文化博物馆。

为什么去博物馆呢?

去年,西安交通大学长江学者来我们司法鉴定所进行CNAS实验室认可现场评审时说:“我每到一个地方都是先去当地的博物馆看看,然后再决定去那里看现场。” 深以为然!

正巧会议组织方安排了桐城文化博物馆参访,正和吾意!

01 忠臣张秉文

在博物馆看到了这张图片(图1):

image.png

图1 桐城文化博物馆里张秉文的介绍

张秉文(1585—1639),出生安徽桐城崇祯九年(1636年)张秉文擢升山东左布政使,驻守济南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冬,清兵南下,济南告急。次年正月初二清军破城。张秉文又率兵民与清军展开巷战,终是寡不敌众,中箭阵亡。

夫人听公已战死。妻妾二人同出官署,赴大明湖而死。家中侍婢十多人,也一同投湖自尽(明年正月二日,城溃,秉文擐甲巷战,已被箭,力不能支,死之。妻方、妾陈,并投大明湖死)。方夫人之死,看似殉的是丈夫,其实殉的还是国家,守的还是大节。陈氏妾及十多个婢女,尽皆殉的是大节。方夫人后来也得到明朝廷表彰,赠一品夫人。

大明湖里有英灵,气节!

济南告急,张秉文泣血奉书其母:身为大臣,自当死于封疆……男誓以身报朝廷,不得服侍太夫人侧矣。” 母齐太恭人亦有言:吾儿荷国家重任,城存与存,城亡与亡,固其职也。吾有子为忠臣,吾何憾!

入清之后, 张秉文的儿子皆秉承高节,拒不出仕清朝。

桐城的文化底蕴,也许就是这样一步步培育出了的?

顺着张秉文的足迹往后看:

据史料记载,明末起义将领张献忠在八年间六次围攻桐城,始终未能得手。因此,人们称它:铁打桐城(图2)。其中,张秉文的族弟张秉贞起到了守城的关键作用(图3)。

决不投降,也许是桐城人具有的传承色彩?也许不是!

image.png

图2 现在城墙没了(图片来自网络),走出城墙的桐城人更厉害了,不是吗?

“院士之乡,”全国不就两个吗?

02 降臣张秉贞

1641年,因父母逝世,张秉贞丁忧回乡。当时张献军的农民军围攻桐城,形势危急,众人推举他主持守城要任。桐城人把他视为不倒的“长城”,军心、人心得以安宁。几个月后,张献忠的农民军撤退,从此永远离开桐城。

张秉贞(图3)在其兄张秉文壮烈殉国的背景下,他的投降让人感到意外,而且肯定要背负骂名。

那么,张秉贞到底有没有降清?

从乾隆帝没有让张秉贞入“贰臣”之列可以看出某些端倪,,原因有三:一是投降清朝是形势所逼,并非贪图荣华富贵。二是入清时只是做了一个正五品的京官,而且一做多年,为大清江山的稳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是张秉贞为官“勤慎廉静”。 对于这样的官员楷模,皇帝能让他进入贰臣行列吗?

那么,为何明亡时那么多儒家知识分子选择支持清朝?

原因很简单:一则怕死;二则幸福地活着;三则是少部分有理想的人,降清是为了儒化朝廷。历史本来就得用现代人的观点去评价,在今人看来,无论殉明还是支持清朝都可以理解,因为都是中华民族内部矛盾。在清廷统治阶层想稳定天下的思维下,清朝也最终儒家化成功了。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分支持清朝的文人走的路是对的。

如此看来,就如单位换了领导,你是为领导工作还是为单位工作?因为领导还要换下去,而你仍在工作着,如何选择呢?

桐城张家是一个大家族,人多利益就多选择方向就多。在朝代更迭之际,或壮烈殉国,忠义千秋,如哥哥张秉文选择殉明,或投降变节,忍辱负重,如弟弟张秉贞选择了投降清军,或明哲保身,隐居山林。但有一点可以明确,那就是张氏一门,无论处于何种境遇,始终把读书修业放在首位,在张秉贞的辅助下,这才有了后来的一门两宰相。

识时务者为俊杰,古人诚不我欺也!

image.png

图3 桐城张家部分族谱

现在看来,哪一个人才不是走南闯北的求学路,哪一个不是国内外深造而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从东西南北走向自己的中枢----方向、名誉和地位。”“ 他们的视野更加宽广,更加了解下情或者更加了解这个世界发展的方向,因而,他们有更大的可能造福一方。”(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6326-1429059.html

03 张秉文的身后事

济南城破后,妻方、妾陈(大陈)投湖自尽,小陈夫人则在老婢数人保护下逃入尼姑庵内藏身,幸而得免。数日后清军退出济南,小陈夫人抱子女号泣于市,求张秉文及夫人尸骸,见者无不泪下。

弟弟张秉彝(张英父亲、张廷玉祖父)(图3)闻听兄长殉国,只身北上济南,寻得小陈夫人及其子女,并扶灵柩跋涉两千里返回。三年后,张秉文夫妻归葬桐城故乡。

什么是家?什么是家族?难道不令人深思吗?

明清鼎革以后,清廷宣布“凡前代死事殉难诸臣,钦于褒恤”。 康熙三十八年,张秉文从祀济南名宦祠。

乾隆十年秋天,经由县令申请列宪上呈巡抚都御史获准后乃卜地于城西芙蓉街之北(祠堂位于济南城内布政司街路北)……

乾隆三十三年七月,桐城人,桐城学派四祖之一的姚鼐出任山东乡试副考官,乡试毕,游大明湖瞻公像,诗曰:“历数天将改,藩篱国早亡。土余忠壮志,家在战争场。女烈甘怀石,臣心尽布裳。同闾悲旧史,异代入祠堂。树積阴云黑,旗翻落日黄。行游魂魄毅,溟海地茫茫。

100年后的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钦奉恩诏,赐谥‘忠节’。建祠二,一在山东济南府历城县西芙蓉街北,一在桐城南城内。

04 济南的张公祠”在哪儿?

桐城、济南的两座祠堂均位于繁华街市,可能是便于人们的拜谒祭祀。

建于济南城内的忠烈祠位于“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大明湖畔(布政司街路北?西芙蓉街北?),祠成之后“焜耀铅黄,争光日月”,“万姓具瞻,一忠二烈”。当地人习惯称为“张公祠”,与湖畔的另一座“铁公祠”一起,成为济南百姓缅怀忠烈、景仰前贤的朝拜圣地(图4)。

image.png

图4  铁公祠坐落于济南大明湖西北岸,建于乾隆57年,是为纪念明代铁铉而建,得月亭则建于1929年。而附近的张公祠踪影难觅!图片来自1931年山东省库券五元券

张公祠历经两百余年风雨沧桑,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还作为济南大明湖公园中的著名景观对外开放,供世人参观游览。

今遗址上重建的“古迹”是模拟的仿古建筑,与当年的张公祠毫无关系。大名湖山光水色依旧,但故迹不在,十年浩劫将张公祠从济南百姓的记忆中抹走,一忠二烈的故事已随齐鲁大地的历史烟云渐渐化去。

非常赞同网络上的这段话:“如果每一座城市的历史都像这样不知不觉地消逝,也许将来有一天,我们就再也望不见祖先铸造的魂,找不到民族文化的根,丧失掉故乡养育的情,最终伤及到爱国爱乡的心。"

其实呢,一个地方的包容性,包括它的传承记忆,对于一个失忆的城市,你认为谁还会真心实意的为它付出真心实意呢?

桐城的济南人在济南人的记忆里消失了?还是失忆了?

而,桐城的文庙里,孔子、孟子们正在接受他们的朝拜?

所以,桐城才会成为“院士之乡”?

欲让所有在济南工作或生活的所谓“外乡人“都有家的感觉,路就在脚下,路也很长很长……

 2024-5-2于济南

 

走走看看(1)

主要参考

【宰相张氏】忠烈祠墓、涉园故址考 

张秉文:捐躯赴国难,忠魂映泉城

殉国、降清与归隐:明清朝代更迭之际的张氏命运抉择(下)

忠烈祠墓、涉园故址考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6326-1432404.html

上一篇:龙年龙月:甲子的奥秘
下一篇:院士之乡(桐城印象)(2):朱邑,为什么能泽被黎庶而青史留名?
收藏 IP: 211.86.52.*| 热度|

10 郑永军 高宏 王从彦 孙颉 杨正瓴 宁利中 崔锦华 张晓良 许培扬 汤敏骞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0: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