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最近召开的一次校长办公会议上,因工作关系我发言指出,“十二五”学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必须紧紧围绕“特色本科”战略开展工作,为此学校要拿出一个全面细致的、切实可行的通盘行动计划。通过实施这一计划,希望能够使学校的专业建设水平、人才培养质量有一个根本性的提高。
围绕这样的思量,我还提出三点意见。其中一点是说要“更新理念,达成共识”。这是针对浙江省“十二五”教育规划中提出的本科院校要集中精力抓学科建设这一方略。这个问题,曾引起广泛的争议。我解释说,所谓集中抓学科,并不意味着专业建设不再抓或抓的少,而是强调抓专业的方式、方法和路径要改变。我们的选择是,要通过提高学科建设水平来促进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学科创造育人环境,专业打造育人基地。从这个意义上讲,抓学科与抓专业是并行不悖的,学科建设的投入实际上直接或间接地增强了专业建设的投入。
长期以来,象我们这样的地方本科高校,往往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两方面纠缠不清。一些人,其实也不在少数,他们最顽固的想法是认为,“学科投入多了,专业投入就少,就是不重视教学”,非得把学科与专业割裂开来,把科研与教学割裂开来。在大会小会上,校长们要是多讲点科研工作,就会有人说不重视教学,就会有人说舆论导向不对。其实,就我看来,这些人大多本身就是最不重视教学的,也是教学能力不见得咋样的,科研能力就更不必说了。至于为什么他们要乱说,要混淆视听,目的就是为了争个人利益和使个人既得利益最大化,争个重视教学的好名声而不是真正为了教学。
大学人才培养是根本,这点毫无疑问。抓学科和抓专业、抓科研和抓教学,终极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创新人才。对教师个人来说,取得大学教职后,科研和教学两方面在理想状况下应是相长的。
为什么现在对“抓科研”与“抓教学”这一对工作这么“理不清,剪还乱”?关键是现在的一些导向性的教学、科研激励机制存在很大的偏差。要么“职称科研”(为了升职称)、“利益科研”(为了科研奖励)等占据先导,教师们争相在这个指挥棒下“拼科研”;要么“课时教学”(名为服务教学,实为赚课时津贴)、“工程教学”(名为质量工程,实为赚个人名誉)等占据先导,教师们也争相在这个指挥棒下“拼教学”。一句话,不论“拼科研”还是“拼教学”,真正为了能在传授知识、创造知识过程中起到必要育人作用的很少、很可怜。君不见,现在的师生关系有多紧张?以前是学生怕老师,现在是老师怕学生。师不师,生不生,大学不大学矣。
科研与教学,如果相长,那是最理想的,情况不少见;如果有偏颇,也未尝不可,多数是这样。科研见长,那就专攻科研;教学见长,那就专事教学。所谓“专”,是指主要精力使向,也指“术业有专攻”。但不论偏向哪方面,恐怕都不能忘了大学教职的根本,那就是育人。专攻科研者,总要挤出一点时间想想怎么育人,因为科学精神需要传承,没有传承如何进一步发展呢?专事教学者,也要留点精力想想如何更新学识,因为知识不更新就要老化,老掉牙的东西谁还乐意听呢?
其实,以科学精神育人和以知识大餐育人,可以说是殊途同归。而要获得这样的效果,和谐的激励机制是关键。最近有人倡导“教授年薪制”、“教师分类制”等等,都是一些尝试,希望在机制上取得一点突破。为什么国外的大学教师们特别热衷于给学生授课,而他们的科研业绩照样是顶呱呱的?教学与科研之间肯定存在一个平衡点,只是我们没有找到而他们早已经找到罢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0: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