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科学交流团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sc70 武大

博文

元数据2020

已有 2718 次阅读 2017-12-28 00:11 |个人分类:STM出版|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引用本文请注明出处

作者:AliceMeadows;译者:陈铭;校译:曹羽凤

原文链接:https://scholarlykitchen.sspnet.org/2017/09/06/much-ado-metadata-2020/


元数据描述数据的数据,可以说是学术交流中最强大的工具之一。良好的元数据能识别和访问资源,并且消除一些潜在的错误。但是,我们经常遇到不完整的,不准确的和过时的元数据。为了改变这一现象,“元数据2020”这一新举措应时而出。

“元数据2020”是由参考文献链接协会组织CrossRef与全球协会,出版商,大学和其他学术交流机构合作举办的社区主导性举措,其核心观点为投资研发更丰富的元数据是学术界的首要任务原因如下:
•更丰富的元数据可以促进可再生资源和创新
•相互连接的元数据弥合了系统和社区之间的差距
•可重复使用的元数据规避重复的工作量

该项举措的目的是通过众多机构的努力,让那些参与创建和使用学术元数据的人员提升优化元数据的意识和创造出更优质的资源。借用CrossRef执行董事EdPentz的一句话:“每个人在学术交流中都有义务去改善元数据的质量。”

这是一个令人振奋但又极具挑战性的目标!在元数据2020的众多议题中,一直困扰着项目咨询组的问题有:元数据的范围和目的是什么;创新(包括自动化)的机遇何在;如何成功地建立一个社区;我们该如何知道我们是否已经成功了?

值得谨记的一点是:元数据并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我们最后要达成的目的是在我们需要的时候可以使用良好的/更好的/最好的元数据。这个说法并不夸张。通过改进加强研究和研究人员之间的连接,我们已经在可发现性和可访问性方面取得巨大的成功。目前,能提供给研究人员其资助和研究成果的信息的方式十分有限,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通过全面准确且时效性较强的元数据进行补充,那么这个信息会变得十分详尽。

一个主要任务是定义什么构成好的元数据,或者更准确地说,足够好的元数据是什么样的,我们可能不得不牺牲完整性。正如被采访的一位元数据2020研究人员所说:“如果信息不可用,那我宁愿有空字段。对我来说,这才更是真正详细的信息与确切的定义。消除歧义后的空白领域帮助我们更多,变得更透明。

当然,如果不能轻易地生成,那么良好且充足的元数据将永远不会变成现实。所以我们需要耗费一些精力在这方面的创新上。我们可以对研究人员已经在使用的系统进行改编,而不需要重新创建一个体系。手稿提交系统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有些作者认为它十分复杂且耗时,我们该如何要求他们去诉求更多的信息呢?同步化和自动化将是解决该挑战的关键,同时还可以采取社区方法——围绕常见流程和规则进行协作,以建立平台和系统。

最后但最重要的是,若想成功,我们需要有效地吸引更多社区参与元数据2020。为此,我们确定了以下沟通目标:
•提高对分享更丰富元数据重要性的认识
•为社区提供关于元数据在发现学术内容方面的作用的信息
•鼓励发布商,聚合商,资助者,研究机构和服务提供商公开承诺提高其元数据质量
•促进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沟通,鼓励合作
•为所有利益相关者提供工具和信息

此外,我们想利用社区的实例来帮助提高对元数据重要性的理解,以获得改进。最初的元数据2020研讨会的一个很好的例子来自一位西班牙研究员,他告诉我们:“西班牙法律有一篇关于开放获取信息库的文章。当他们试图评估在西班牙资助研究下的文件成绩的程度时,他们提出了失败的方案,因为元数据是不够的。大多数存储库没有包含项目编号。记录中没有元数据属性。由于缺乏足够的数据或标准的元数据,他们甚至无法正确衡量开放存取存款的完成情况。低质量元数据会耗费更大的成本,这是问题的关键。

那么“社区”是什么?虽然元数据2020倡议由Crossref领导,但这不仅仅是期刊,还是关于图书;这不仅仅是出版商的倡议,更是一个社区举措。投入和研究生态系统各个环节的反馈对于元数据2020的成功至关重要,对所有人都是开放的。

正如网页上说的:“谁是元数据2020?你是!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1339-1091795.html

上一篇:同行评议中的性别歧视
下一篇:预印本与引用: 非同行评议的资料应该添加到参考文献中吗?
收藏 IP: 117.152.21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7 18: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