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卦 醉 话: 静 闻 蛙 歌 喜 观 蛇 舞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李丕鹏 云游天下觅蛇迹 风雨烟云听蛙鸣

博文

蛙类鉴赏——初遇“黑耳朵”的蛙(组图)

已有 8283 次阅读 2008-6-8 02:42 |个人分类:科普|系统分类:图片百科

 

在蛙的国度里,以耳朵为黑色的当首推依此得名的稀罕的黑耳蛙(Rana nigrotympanica Dubois, 1992)。其实,蛙是没有耳朵的,在其颞部,只有圆形的鼓膜(有些蛙变得不显、甚至没有)。所谓的黑耳其实就是指蛙的颞部为醒目的黑色或者黑褐色。

但是,黑耳不是黑耳蛙的专利,其他一些蛙也有这样的特点。其中,John氏蛙(Rnan johnsi Smith, 1921)更应该名列榜首,因为其“耳朵”真是够黑的阿。此外,我们大家熟知的“蛤士蟆”中国林蛙的家族成员也以黑褐色的颞部而称著。不过这些蛙和黑耳蛙可不是同一个家族的哦,黑耳蛙只是因颞部黑色而得名,在其他方面,与John氏蛙和林蛙们相去甚远。

2005年元旦前,我在同行的陪同下完成养殖考察后,转道大瑶山进行野外考察。

到达大瑶山腹地——金秀县城已经是下午5点了。顾不上休息和吃饭,我们乘车翻山越岭寻觅着John氏蛙可能栖息的家园。因为缺乏具体分布和采集地点资料,当然是一无所获。回到宾馆,草草填饱肚子。但是我还是不甘心,带着手电筒又直奔金秀河。在人力出租车司机的带领下,我下到了县城上方河道的水潭中。尽管刺骨的河水冻得我钻心的疼,卷到大腿的裤筒也浸湿在水中,我已经顾不上这一切了,只知道不停的翻动着河边的石块,希望能看到蛙或者蝌蚪……

又时无功而返,而且鞋子和裤子都湿透了,我冻得筛糠一样直打哆嗦。好在宾馆门房生有取暖的火盆,更有热情好心的同行为我烤干湿衣。我只好静静的躺在被窝里,苦苦的思索着,默默地呼唤着:蛙儿,你在哪里啊……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找好了车,继续沿金秀河向源头进发。顾不上欣赏大瑶山美丽的景色,一门心思的探寻着,见到水潭水坑就去打捞和翻石。真是皇天不负有心人,尽管没有找到我想要的蛙儿们,但也遇到了一些棘蛙和角蟾的蝌蚪,总算是给我一点点鼓励吧。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肚子又在咕咕的叫了。我们决定返回附近村庄找点吃的东西,然后转移阵地继续开战。走到村子边缘,我看到一个20岁出头的小伙子站在门外,望着我们外地人手中的捞网甚是好奇。我就试探着询问道:“你好!请问你知道哪里有马拐吗?”

马拐是当地人对蛙的俗称,他们会以蛙的体色、栖息习性或者身体形状等给不同的蛙取各异的马拐名字。如黄色的蛙他们就叫黄马拐,棘蛙就叫石马拐等等。

小伙子立即来了兴趣,马上告诉我们一个月前他家附近水塘有很多马拐。不过现在没有了。去年他第一次住到这里,晚上听到咕、咕、咕好像一群小鸭子在叫的声音。他很奇怪,哪里来的小鸭子阿?因为他没有养鸭子,其他人家住得离他还有一点距离。他打着灯循声望去,原来是一些小马拐在水塘附近叫。

我想尽管这次我们来晚了,但应该能在附近找到冬眠的蛙吧。

在我的请求下,小伙子带我们到河对面的稻田里去试试。小伙子告诉我们,有时候他们翻挪那些稻秆堆的时候,下面能碰到马拐。

哈哈,简直太好了。

我们大家立马动手,开始了对漫天遍野堆放的稻秆不停的翻动。大概翻了两块稻田,我猛然看到一只蛙静静的卧在稻秆下面,体色和土色及稻秆颜色相近,不留意还真辨认不出来。

太棒了,我屏住呼吸轻轻的把这个宝贝抓到手里……

“哈,这有一个!”我惊呼起来。他们迅速过来和我分享起胜利的喜悦。

我仔细的翻来覆去看着,这应该就是John氏蛙,长得和镇海林蛙有点像,颞部黑色,两眼间有褐色细斑纹相连,两肩之间背部中央有倒“V”褐色肤褶……。简直是众里寻蛙千百度,蓦然回首,蛙儿却在灯火阑珊处。也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我轻轻的将蛙放回原处,给她留下了第一张倩影。

很快,他们也找到了第二只蛙,几乎一模一样。

……

回到实验室,经过对这两个珍贵的标本仔细观察,证明我的判断确实没错,就是John氏马拐。之所以我觉得珍贵,因为这是我国至今为止仅有的6号标本中的2个阿。其他4号标本是上世纪60年代我国著名两栖动物学家刘承钊先生带领考察队在大瑶山采集的,保存在成都生物研究所。当然是不是就是在这个地方,已无从得知了。因为我就此蛙的采集地点曾专门询问了成都生物所的吴贯夫老先生。

这是我第一次与John氏蛙必然中的偶然相遇,也是我从1997年开始林蛙研究以来的又一次收获。

20062月,我再次来到这块风水宝地。看到了成群结队在水塘和河边嬉戏的John氏蛙的小宝宝——蝌蚪。尽管John氏蛙和镇海林蛙差不多大小,但她的小宝宝可要比镇海林蛙的要大要壮实阿,胖乎乎圆鼓鼓的身躯甚是可爱。

到现在为止,我已经在不同的季节先后6次去这里了解其繁殖习性和生存状况,也专门派助手多次去关注这些小宝贝。在那个热情的小伙子的帮助下,我们不仅观察到了更多的John氏蛙和其他的马拐,还对他的活动规律和繁殖习性等有了更多的了解。并通过小伙子,开展了保护这种蛙繁殖地的行动,真心的希望当地人能更加爱护起这些小生灵。

这就是我第一次偶遇“黑耳”蛙的经过。此后,我又在其他地方专门采集到了这个家族的兄弟姐妹和小宝宝。

如果感兴趣的话,等我有时间了再慢慢告诉你吧!

注:这种蛙国内也叫越南趾沟蛙(Pseudorana johnsi),有学者认为属于趾沟蛙属,笔者认为可能属于林蛙类。

                                         李丕鹏

            2008年6月7 2:41 (端午节)

 

 

广西大瑶山的John氏蛙

广西大瑶山的John氏蛙



广西大瑶山的John氏蛙

广西大瑶山的John氏蛙蝌蚪

越南的John氏蛙(照片转引自专业文献)

广西大瑶山John氏蛙冬眠地之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享科学,分享快乐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9924-28207.html

上一篇:分享精品:(转贴) 给研究生的几点建议
下一篇:同感分享:(转载) 科学的枷锁-关于项目申请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9 13: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