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卦 醉 话: 静 闻 蛙 歌 喜 观 蛇 舞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李丕鹏 云游天下觅蛇迹 风雨烟云听蛙鸣

博文

同感分享:(转载) 科学的枷锁-关于项目申请

已有 3743 次阅读 2008-6-8 13:22 |个人分类:杂谈

科学的枷锁-关于项目申请

于敦喜 

搞科学的人要想实现自己的想法,离不开项目申请,从经济学的角度,就是用一份份Proposal去换取吃饭的钱。

有过申请经验的人恐怕都有或多或少的烦恼,和商贩卖不出货物一样也有牢骚满腹的时候。Proposal的好坏是可以自己控制的,差的Proposal只能怪自己修炼不够,怨不得别人。但是很多时候好的Proposal也不一定能卖得出去,想到几条不好控制的因素:

1、与国家大环境不符。就像年轻人追星一样,如果不幸崇拜了一个过气明星,就会被人笑话跟不上流行趋势,显得太老土。另一种情况是,或者不幸崇拜了一个前卫明星,由于前途未明,拥护者寡,知音廖廖。在这两种情况下,崇拜者都有被排挤的危险,裁判通常不会深入考虑过气明星的持续影响抑或前卫明星的潜在价值。

2、与相关利益者的冲突。即使跟上了流行,也不一定就能入局,这种情况屡见不鲜。一条潜规则就是,某大项目(如973”计划)已经涵盖了诸多方面,你就不用搞了。言下之意就是,别人做过了的东西,你再做就没有创新性了,至于别人做到什么程度或者取得了多少创新性成果,裁判是不用调查的。另一个不利情况就是,恰好裁判也在相似或相同领域找钱,那么出局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3、与地位身份相关。对于不出名的申请人或者来自不出名学校的申请人,无论你Proposal写得有多好,也有出局的可能。这对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或者一心科研而不求闻达的研究者,无疑是个巨大的束缚。

暂写这些,欢迎大家补充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8127  于敦喜的博客

下面是我想对我的学生和几个好同行说的话:

对科研的申请,我想无论是在计划经济的过去,还是市场经济的现在,研究人员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辛酸。计划经济年代,能“吃到皇粮”项目的肯定是少数大牌单位的名人,而饿着的肯定是多数。好在那个年代,大家比较知足,显得不那么诚惶诚恐的担心自己身无科研项目分文而下岗。

记得80年代中期,我硕士毕业刚开始走向教学科研那时候,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实验,也没有什么年终考核和评定。课余之外,整天带着小儿在实验室小打小闹,小日子也过得悠哉悠哉,偶尔还对摄影发一下烧,弄张照片和短文送给刊物与大家分享。尽管没有惊天动地的创新,但也扎扎实实的做了一些自己喜欢和力所能及的探索,发表了几篇至今国内研究还能看到被应用的文章,更没有想到短短3-4年能在全校获得科研评定三等奖(一所部属院校的全校不分职称统一打分评定)和省级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那个时候也没想过申请什么课题……真的。不敢奢望,国家基金和国家青年基金对我来说,总觉得都是那些很有成就的前辈和同龄人才能做的!

但是,读完博士后,时代已经进入市场经济了,一切都要从弄钱入手。这对名人更不会犯愁,送到手的项目可能就接不过来。但对于大多数非名人,满怀雄心壮志攀登科学高峰的无根基的年轻人、或者非著名学校的教师,那就有点可望不可及了。

90年代,我尚属幸运儿,从地方到国家,项目倒是意外的得到了好几个。而进入二十一世纪,应该说我也算是花了3年多功夫“镀了层金的海龟”,也发表了几篇比较象样的SCI文章(其中2005年1篇SCI影响因子在12以上的文章已经被应用58次),却为科研项目年年犯愁,总是感觉在写所谓的PROPOSAL。金装手头纵向经费倒不如布衣时代了……

当然,不管经费多少,工作总是要做的。只要靠多跑腿来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能上九天揽月,那就学学下五洋捉鳖吧。

期间,感受颇多,愿直言说出点滴,供分享和指点迷津!

一、要想搞好科研,必须要有较大的项目和经费支持。要想得到较大的项目和经费,必须融入时代的潮流,必须搞好合作协作。用一句俗话说,就是要想办法进入那个圈子。

        时代不同了,社会和学校对科研项目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自己也对自己有了更严的要求。加上自己总是一个云游客和边缘人,进入不了所谓的“圈子”,当然就不可能得到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了。在社会需求和学科前沿等方面,国家每年都给与了很大的科研经费支持,但从项目建议到申报,如果不能及时了解信息,不能进入“圈子”,对于发展中的学校和发展中的科研人员来说,只能白日做梦。

        因此,我的感受是把自己的兴趣和科研方向与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相结合,利用一切学术交流和其他机会,建立学术联系,形成松散的科研合作协作关系。能进入那个圈子更好,进入不了,也没关系。因为通向罗马的大道何止一条啊。

二、作为高校教学研究人员,坚持从兴趣出发,开展力所能及的科研活动。

       蛋糕再大,也不够吃。蛋糕再少,总能有自己吃的。既然不是名校名人,自己感兴趣的也不是“火星探测或者设计MP10“,更不是飞到宇宙外,那么就做自己感兴趣的。写好Proposal,送给NGOs或者学校、教育厅等申请小项目。不要因为项目小就看不上眼,也要做好得到得不到别放在心上的思想准备。4年来,我最大的失误就是只盯着国家基金这个不大不小的蛋糕,错过了吃小蛋糕的机会。

        我常对学生说,尽管科研和做买卖一样。今年时兴什么,流行什么,如果你进对了货,肯定能把生意做红火。但是,如果自己就对火柴感兴趣,也只会生产火柴,那么就安心做火柴买吧。谁叫自己不感兴趣也不会生产ZIPPO……何况做火柴也能做个世界500强……

        当然在这方面,有一些学者做得很好。尽管是被动的对ZIPPO发生兴趣,但可以用投资生产ZIPPO的资金做自己喜爱的火柴,也是促进发展的不得已办法。

三、 小处入手,大处着眼,多积累,多磨炼,是金子总有一天会发光。

        对于大多数我这样非著名的博士来说,我觉得我们从事的科研才刚刚起步,因此这条路到底有多么宽广和光明,别人没有看到是可以理解的。回国也好,刚毕业也好,科研了很多年也好,只要我们还不是弄潮儿,那么就勇敢的做一个耕耘者。好地自然有好收成,孬地我们也别埋怨,谁叫我们就只有这孬地阿。

……

        总之,如果你不幸选择了一个不是名牌的学校或者院、系、实验室,羡慕佩服学习同事奋起直上是应该的,但一定要自强不息,脚踏实地扎扎实实的做自己喜欢做的研究。这样即使有负学校、领导、导师等的厚望,但也于心无愧,对得起自己。

————————————————————————————

分享学科,分享高见,分享快乐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9924-28245.html

上一篇:蛙类鉴赏——初遇“黑耳朵”的蛙(组图)
下一篇:从蝌蚪开始的白化小精灵-掌突蟾(组图)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4: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