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点42分,从小石峰下来,在平坦的山顶向南走30多米,山顶忽然下坠消失,原来已到悬崖边上了。
小心翼翼地探身下望,崖缝间长满了灌木。
接近悬崖西南角,灰白色的石灰岩大石块上赫然出现了一个近圆形图案,图案与周围灰岩交界处是一圈清晰的灰黑色,较围岩略高,中间人为刷上的黄漆已斑驳脱落,露出灰色的底色,颇似一面大铜镜。
实在没什么参照物,只好用鞋子了。鞋底标号24.5厘米,可以大体估算出圆形近东西向的长径40厘米左右,近南北向的短径35厘米左右。
在此圆形图案北边七、八十厘米的地方,还有一个小些的圆形图案,图案南部大部分在石块平面上并稍凹下些,北部小部分向上连接到上层石块,并且颜色较深。
从与鞋子的对比看,基本与鞋底差不多长,直径约25厘米。
挨着这个小圆形的西边灰岩断面上还有一小块同样质地的岩石,只是形状不太规整。
在大圆形图案西略偏北向约3米处,又出现了一个几乎同样的圆形图案,但这个更接近正圆形,直径大约45厘米。
同样被人为刷上了黄漆,还有人想把名字刻上去。
紧挨这个圆形东北方灰岩断面上同样有一小块同样质地的岩石,可以看出因风化等原因只剩一半了,若保存全部并在同一个水平横截面上的话,应该也是一个圆形图案。
这是从北向南照的全家福。
我们当地老百姓将那两个大铜镜样的圆形图案分别叫做石太阳、石月亮,这正是有些地图将此山标注为月阳山的原因。民间传说很早以前这两个石太阳、石月亮一到晚上就会放光,大概类似夜明珠,后来一位云游四方的“南蛮子”到此盗走了石太阳、石月亮中的宝石,石太阳、石月亮就变成了普通的石头,再也不会放光了。小时候听到这个传说时,我简直恨死那个“南蛮子”了。后来长大后能够区分传说与现实了,觉得这些纯粹是无稽之谈。再后来,发现附近好几个地方都有“南蛮子”的传说,比如青州胡林谷村有个景点叫金鱼湾,石壁上有金鱼的影子,也是传说被“南蛮子”盗走了泉湾中的宝贝金鱼,破坏了风水。现在我觉得这些传说刨除那些玄幻的成分,关于“南蛮子”的造访也并非全是凭空想象。在《徐霞客游记》中我们可以看到,徐霞客在问奇于山川的同时,也曾挖过兰花(后来栽到山洞佛像前了),也曾折过名木的树枝,也曾割过悬崖上百年老藤上的“木胆”(瘿、瘤一类的增生部分),也曾敲下过溶洞中的钟乳石,也曾收集过流水中的钙华树枝、树叶。徐霞客尚且如此,至于一般的游者就可想而知了。我觉得这些传说可以看做是纯朴的乡民对保护环境的朴素表达方式。联系到当前日益壮大的驴友队伍对自然景点的影响乃至破坏,希望这些传说能够提醒人们爱护自然环境,而不仅仅是当做一个传说。
关于这些圆形图案形成的原因,以前看青州电视台《魅力青州》时记者也曾问过节目中的顾问,那个顾问支支吾吾,最后用了一个词“造化无穷”搪塞了过去。
我记得2005年来时曾在西边悬崖下看到有灰色的岩石斜向上插入悬崖,宛如树干,当时感觉应该和悬崖顶上的圆形相连,不过奥陶系地层可没有树干。这次在西边悬崖下找了好久,却再也没看到有灰色岩石影子,只见各岩层石色均匀,水平累层而上,难道是上次我记错了吗?
现在看来,这应该是纯石灰岩中的石核,应该是白云岩或白云质灰岩,抗风化能力比纯灰岩强。至于其具体岩性及形成原因,希望能够有地质学家来回答。
8点47分,来到悬崖西南角,向崖下望去。
从这儿向东看,悬崖东部向南伸出十多米的一截,较崖顶低了七、八米,屏立于东,并与悬崖中间南突部分夹成一小深峡。
悬崖石缝中生长的侧柏等灌木,若是生在肥沃的平地,当可长成参天大树。
这块岩石沿X形节理裂开了。
这块岩石有一部分探出了悬崖外。
深深的石缝中仍有顽强的生命,太不容易了。
这条石缝下面有一个山洞。站在悬崖边向下看总有些眼晕,好在南风很大,若是这么大的北风,大概能把我吹下悬崖的。
8点51分,绕到悬崖东北方,找了个容易下的地方,下到悬崖中间。
从悬崖东向北看。
岩层像摞起来的豆腐块。
这块岩石的表面是什么情况?
回望峰顶。
站在悬崖东部向南突出的平台上,向西北看,可以看到山洞口了。
陡峭的悬崖差不多有30米高。
我现在站的悬崖也差不多有20米,向下看去,令人目眩腿软。
向东、向南望,龙山后溜被轻霾笼罩。
岩石上,一只绿色的蝽见我拍照,立刻将腿撑起,抬高身体,像一位身披绿斗篷的斗士。
顺着悬崖边,小心翼翼地来到了山洞口。
抬头望,洞顶那条缝隙清晰可见,似乎还有岩石崩落不久的痕迹,正是通过这条裂隙的崩塌溶蚀,经过漫长的时光才塑造了这个山洞。可以想见,假以时日,洞顶会完全崩塌,那时这个山洞将会成为一条沟缝。
山洞为一竖洞,洞口南向,宽两米多,高七、八米,进深也有七、八米。洞口内下陷为阱,中间有梁隔为内外两阱,我们当地称为“大巉、小巉”。这个“巉”只是表音,若要准确地表意,我觉得最恰当的是“眢”。外面的小巉深四、五米,可以看到底部淤积的泥土和石块。里面的大巉无法过去,通过向里面扔石块判断,大概得有二十多米深,据说有人能够下到底。我可没有这个本事,即使外面的小巉也下不去。
因为离得太近,相机无法将洞口全部包含过来,这是四张照片合成的。
再次回望洞口。
再次向西照一下悬崖。
9点03分,开始从东面向下。
这几块岩石探出如檐。
向西看到的悬崖。
仰望悬崖,危岩高耸。
这块岩石侧看如龟,不过颈部已有裂纹,不定哪天就断下来了。
一路沿山崖脚下向西绕,且行且仰望。
这块岩石下部已经严重风化破碎。
岩石上,一株开花的瓦松。
9点12分,已经绕到悬崖南边了。
这个地方上部的岩石已经没有多少支撑了,好像随时都能崩落。
这是又向西换一个角度看到的景象,站在这样的悬崖下绝对不是明智之举。
9点18分,绕到悬崖西边,太阳被遮住了。
这块岩石也破碎得厉害。
又回到了原先登顶的地方。
小叶鼠李的根,如虬龙盘曲。
这个小洞中应该有野鸽子,下面有不少鸽子粪便。边上那因渗水而呈现黑色的岩石,大概就是2005年我看错的地方。
9点28分,穿过门洞。
从小石头房子西侧,绕行到了山顶北面。
继续向北走,向南回望峰顶如螺髻,典型的崮形地貌。
向东南看,青山隐隐,雾霾缈缈。
上顶上有一只蝈蝈不停地叫,循声望去没有发现,却在草丛中发现了一只大螳螂。大概螳螂、蚂蚱一类的昆虫体色会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夏天是草绿色,到了秋天就变成土黄色了,这就是保护色。看照片时我才发现这只螳螂头部已经开始变色了,变成了黄面大侠。
回望走过的草坡,几乎全部是芒草。
9点40分,登上北面一个小山头,向南看。
又有几株瓦松,细看花朵,还挺秀气的。
9点47分,登上再北面的一个小山头,向南看。
向东南看到的八回峪,正对龙山。
向西南看到的九回峪。
沿着山脊向东北行,回望来路。
来到与向东的山脊相连处,向东南看八回峪。
向东看,山脊向东曲折而去,并不时向南伸出分支。
向东北看到的车马溜。
向北看,隐隐约约能看到十五公里外的临淄的高楼。
西面的九回峪。
西南方的连绵青山。
继续向北,下一个山坳,向东是通向西薛、大薛等村的路。北面又是一个较高的山头。10点10分,登上了山头,有不少酸枣。
东北方,山顶有石头房子的就是金斗山,是我准备下一个要去的目标。
向北看临淄的高楼更清楚了。
西北方向。
这时领导来指示了,要我马上回去照顾孩子。领导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加之相机也快没电了,于是准备向北下到山坳后下山。
10点17分,山坡上一只小小的黄色蜘蛛在大蓟的头状花序上和我捉迷藏。
10点19分,下到山坳处,一株两米高的小酸枣树在风中不停摇摆,给它照张相也很费劲。
从山坳西下穿过一片侧柏林,沿北山根的小路下山。
10点25分,快到大路上时忽然看见路边有一穗奇怪的果序,果实形状像杨桃,不过是三棱状的。蔓和一株葎草缠绕在一起,可这也不是葎草的果穗啊。仔细往下一看叶子,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山药的果穗啊,以前还真没见过。
10点32分,顺着九回峪中的生产路向东南行。
1989年夏天修建的蓄水池,我想附近应该有那个叫大泉的泉子。
回头西北望。
向东仰望为山主峰。
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01: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